第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警惕“职业代退”背后的侵权风险

背景新闻:

资料图片

近日,陈先生原本计划前往海南省三亚市旅游,但因临时原因未能成行,为降低经济损失,他在二手交易平台挂出预订的酒店转让信息,没想到,第一个联系他的不是想要入住酒店的游客,而是声称可以帮他退款的人,对方表示只需200元服务费。在二手交易平台,除了酒店、机票,代退服务的业务还涵盖游戏充值、话费充值、保险保单、教育培训、婚姻介绍、医疗美容、舞蹈健身等各领域,甚至形成职业代退“黑灰产”。

警惕“职业代退”破坏商业诚信

■ 王志顺

“职业代退”服务正在消费维权领域撕开一道危险的裂缝。当陈先生收到那条诱人的私信时,这条灰色产业链展示出它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用微不足道的服务费换取可观的“止损”回报。然而,这种看似划算的交易背后,隐藏着更为严重的代价——不仅是经济上的二次损失,更涉及法律风险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全面危机。

这种“维权”变“侵权”的异化过程,暴露出三重社会病灶。首先是维权渠道的梗阻现象,当正规渠道需要繁琐举证时,“职业代退”的“即时满足”就产生了扭曲的吸引力。其次是平台监管的滞后性,尽管二手平台明令禁止,但变相出现的“行程变更帮助”等服务仍在暗流涌动。最关键的是法治意识的错位,部分消费者将破坏规则视为“聪明”,将法律底线当作可计算的成本。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结构性矛盾持续发酵产生的连锁反应,远超个体纠纷范畴。对个体消费者而言,最大的风险莫过于个人信息的泄露。根据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当消费者同时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时,其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指数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中介收集的敏感资料,往往被转手倒卖形成二次牟利,这种“一鱼两吃”的商业模式加剧了电信诈骗风险。对整个市场而言,当维权变成“比谁更无赖”的竞赛时,最终受损的是商业诚信的根基。商家为防范恶意退款不得不提高服务门槛,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最终将转嫁给全体消费者。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平台企业应当升级关键词的智能识别系统,对高频出现的可疑账号实施熔断机制,同时建立“维权服务白名单”制度。商家端可组建专业团队核查退单材料的真实性,开发电子证明验真系统,同时建立恶意退单黑名单共享机制。对消费者而言,最根本的是破除“花钱买方便”的侥幸心理,应当认识到任何绕过法定程序的“捷径”都可能是法律陷阱。

“职业代退”本质上是场没有赢家的负和游戏。它像一台贪婪的抽水机,先是抽干商家的信任储备,再抽走消费者的法律底线,最后抽空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石。维权本应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正当权利,绝不应异化为灰色地带的非法交易。唯有筑牢制度防线、强化法治教育、畅通维权渠道,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类“维权陷阱”的生存土壤,让消费维权回归其保障公平交易的本质功能。

应对不法代退需铺好维权“阳关道”

■ 高 梅

“代退”一定违法吗?答案是否定的。代退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代退人取得消费者的委托后,凭消费者提供的身份信息、银行卡、订单等信息与商家直接沟通退费;二是远程指导消费者退费。若此类行为严格限定在法律框架内,协助消费者通过正规途径主张合法权益并收取合理服务费,当然无可指摘。但一旦其逾越法律红线,通过伪造证据、威胁恐吓等手段逼迫商家退款,或非法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实施诈骗,甚至以“全额退费”“高效维权”为诱饵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则可能涉嫌诈骗、敲诈勒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不仅侵害消费者与经营者合法权益,更会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若消费者听信代退人教唆采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进行投诉举报,不但不能顺利维权,还有可能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淖。

不法代退其实并非新鲜事,相关部门早已对此出手整治。2024年8月,国务院相关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服务消费监管,探索恶意索赔处置工作机制,打击以投诉举报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金融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的联合整治。但是即便有监管发力,不法代退为何仍然屡禁不止?行业漏洞、“黑灰产”产业化……原因固然多重而复杂,“根子”仍在于正规维权通道的不畅,不断催生着消费者对于维权“捷径”的需求。

现实中,有的商家刻意设置退款壁垒,格式合同中“概不退款”“不可取消”等条款屡见不鲜;有的商家退款手续繁琐、规则模糊复杂、客服响应迟缓、纠纷处理周期长,导致消费者维权效率低、难度大、成本高。如果正规途径的维权成本远高于“代退”的佣金,如果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屡屡碰壁,不法代退便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

应对不法代退乱象,需要坚持“疏堵结合”。“堵”的一端,相关部门需严格落实退费监管政策、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加大代退领域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从而斩断不法维权的渠道。

更为关键的,则是“疏”的一端。既然维权通道的“堵点”正是不法代退的“生存点”,那就必须让每一条正规维权通道都成为畅通无阻的“阳关道”。若商家能够完善退款规则,建立透明可预期的退费标准,用规则的清晰度换取消费者的信任度;若商家能够搭建便捷高效、响应迅速地维权与投诉处理机制,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让正规渠道成为最优选择——那么,失去市场需求的不法代退自然就会失去存在的土壤,市场交易自然也能回归诚信本真。

别让“职业代退”沦为职业诈骗

■ 张西流

近年来,打着“维权”旗号的“职业代退”服务,在消费市场悄然兴起。从教育培训到网络游戏,从保险退保到酒店预订,各类代退机构以“专业维权”为名,承诺为消费者解决退费难题。然而,随着黑灰产业链的渗透,部分“职业代退”逐渐异化为“职业诈骗”,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亟待多方合力治理。

“职业代退”的运作模式看似简单:代退人通过话术模板、伪造证据或诉讼施压等手段,帮助消费者向企业索赔退费,并从中抽取高额佣金。表面看,这似乎是消费者维权的捷径,实则暗藏多重风险。一方面,部分代退人以全额退款为诱饵,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随后通过虚假投诉、威胁曝光等手段勒索企业,形成敲诈链条;另一方面,诈骗分子伪装成“专业代退”,收取定金后消失无踪,或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共享屏幕等方式直接盗取资金。更严重的是,代退黑灰产已形成团伙化、专业化分工,部分机构甚至以法务咨询公司为伪装,加剧了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职业代退”的泛滥折射出消费市场多重矛盾。其一,部分企业退款规则存在漏洞,未严格核验退费申请人身份,为代退人提供可乘之机。其二,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面对复杂流程或拖延处理,被迫转向这些所谓的捷径。其三,监管对代退行为的定性尚不清晰,部分恶意投诉未被及时识别与遏制。此外,信息不对称下,消费者难以辨别代退机构的真伪,加之维权焦虑催生的侥幸心理,进一步助长了诈骗滋生。正如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安志军律师所言,这是行业漏洞、消费者困境与黑灰产交织的结果。

遏制“职业代退”沦为诈骗,需从源头治理与制度完善双管齐下。首先,企业应强化内部风控,优化退费流程。例如,教育机构增设身份核验环节,游戏公司明确未成年人误充退款路径,保险行业建立“销售误导”证据的规范审核机制。同时,企业需畅通官方维权通道,降低消费者求助代退的动机。特别是,监管部门需重拳打击恶意代退。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探索恶意索赔处置机制,各地应加快落地细则,将代退中的敲诈勒索行为纳入打击范围。警方需加大对虚假投诉、信息诈骗的侦破力度,斩断黑灰产业链。

再者,平台责任不容缺失。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应严格审核代退广告,对涉及诈骗的账号实施封禁;支付机构需强化异常资金流动的监测,及时拦截可疑交易。此外,消费者需增强风险意识。理性选择维权途径,警惕全额退款、快速处理等夸张承诺,避免因贪利而陷入骗局。若遭遇诈骗,应及时报警止损。

“职业代退”本应是消费维权的补充力量,而非诈骗滋生的温床。唯有通过企业完善规则、监管精准打击、平台严格把关、消费者理性选择,方能铲除黑灰产土壤,让维权回归合法轨道。在构建健康消费生态的进程中,各方需携手共进,莫让“代退”异化为“诈骗”,守护市场的公平与信任。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