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棚里的“群众代言人”

—— 记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人大代表张娟

■ 本报通讯员 刘 晓 杜鹏举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人大代表张娟身上有很多“标签”,可每当有人提起时,她总笑着摆手:“啥都不如‘人大代表’的分量重。”人大代表这一职务,不是一份荣誉称号,而是“扎根田垄听民声、扛起责任谋民利”沉甸甸的使命,她始终以代表之名站在群众中间,把履职的温度送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致富一直是张娟心中的梦想,她通过努力建起全乡第一个温室大棚。在大棚运营取得成功后,张娟把自己摸索的“致富经”全盘托出,她手把手教、掰开揉碎讲,在自家大棚里向乡亲们示范如何科学种植。如今,她运营的大棚从1个扩展到5个,解决3名村民的稳定就业,农忙时节能吸纳超100人次在此短期务工。在她的推动下全乡大棚发展到143个。

随着大棚规模扩大,灌溉用水日渐紧张。张娟牵头开展调研,统计大棚数量、测算用水需求,最终提交《关于新增水井保障农业大棚灌溉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乡政府积极响应,安排资金在大棚较多的西王村、卢庄村各打了一眼机井,彻底解决大棚“喝水难”问题,产业振兴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乡亲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乡亲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张娟作为人大代表“为民增收”的最好见证。

当选乡人大代表后,张娟心里装的不只是“卖好自家水果”,更是“让全乡好特产走出大山、被更多人看见”的责任。她在走访群众中发现,张汴乡的地坑院、采摘园、农家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但相关旅游资源分散未形成体系。于是她结合实地调研成果提交《关于融合农家乐与采摘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并积极推动老院改造和“大棚采摘+农家饭菜”运营模式落地,在乡政府支持下,“农旅融合”成了张汴乡的新名片。就这样,张汴乡的水果采摘、乡村旅游不仅在三门峡市内打响品牌,更通过网络吸引到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说起到三门峡旅游,很多游客就想到去张汴乡住地坑院、品尝富有本地特色的十碗席、买点农家产的新鲜果蔬。张娟用一次次实际行动,书写着人大代表“为家乡代言、为农民分忧”的生动实践。

“娟子是个热心肠,更是个‘能办事、办好事’的人大代表!”乡亲们提起张娟,这句话总挂在嘴边。当选乡人大代表后,她的脚步更勤了:大棚里听收成难题,村口树下记生活烦恼,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乡亲们的急难愁盼,并努力将这些群众心声转化为一件件“沉甸甸”的建议。在帮助乡亲们致富的过程中,张娟发现西王村的道路条件较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不仅影响出行,更阻碍水果运输和游客往来,严重制约当地的产业发展。于是她在2025年乡人代会期间提交《关于提升西王村道路的建议》。该建议迅速得到落实,乡政府安排资金对527米进村主干道路面进行硬化,为当地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数年履职,张娟累计提交9件代表建议,每一件都带着泥土的温度。如今的她依旧肩负多重职责,在履职为民的一线奔忙着。从大棚里锄草浇灌,到直播间里推介农产;从走村入户听民意,到提出建议促履职,这位大棚里的“群众代言人”,正用实实在在的付出,让“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在田野间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