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近年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在深入探索“小切口”立法规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本地突出问题“对症下药”,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起草制定了一批“小切口、立得住、真管用”的法规。自2018年起,每年平均新制定法规16件。这些新制定的法规,体量相对较小的占到大多数,不设章节的达50%以上,法规一般30条左右,转型综改示范区授权决定只有7条844个字。修改的57件法规,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不搞“大而全”“小而全”。这些法规贯彻“小切口”要求,通过“切小题目、切准特色、切细内容、切实措施”保证立法的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有效推动了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
【推荐理由】
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在立法工作方面,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聚焦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完善立法机制,拓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加强法规调研论证,积极推进“小切口、有特色”立法探索实践,制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规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机关运行保障条例等一批具有山西特色、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呈现出数量多、节奏快、效果好的特点。2020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深入山西省考察调研并出席第二十六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对山西省立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地方立法成绩单的背后,是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及其常委会推动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特别是提高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一是切“小”题目,坚持“一事一法”。二是切“准”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立法需求;聚焦本地突出问题,紧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立法,使法规具有“山西味道”。三是切“细”内容,把精细化贯彻到立法全过程。注重在核心制度设计上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在法规条文上明确具体、严谨规范,尽量避免原则性宣示性规定,努力实现对上位法的“查漏补缺”。四是切“实”措施,不盲目比照上位法结构,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是“管用几条,制定几条”“几条有用保留几条”“可写可不写的尽量不写”,在务实有效、便于执行上下功夫。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不断推动立法工作由“小切口”走向“大纵深”,及时回应百姓诉求,直面社会治理矛盾和焦点问题,让法律通达群众,助推社会治理“大发展”。(本报记者 于 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