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这是一段自带“背景音乐”的文字,您看到时是不是也会轻轻哼唱?《丢手绢》,几乎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儿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诞生于七十多年前的延安保育院。
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那时的延安,是烽火硝烟中的革命圣地,澎湃的革命激情之中,也流淌着《丢手绢》这样的童真和欢乐。
这是革命年代延安娃的童年欢乐,延安保育院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
延安保育院是当时设立在延安的儿童保育院、托儿所的统称。据不完全统计,延安保育院在十余年间养育了5000多名孩子,大多数都成长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
“天毛毛(蒙蒙)亮,这一长列五十孔石窑洞的大院落,就显得十分喧闹——孩子们醒来了。刚敲过起床钟,阿姨们都赶来给他们穿衣服。当阿姨们挨近床边时,她们应接不暇地握着很多的小手——在我们这里,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
保育员鲍侃这样记录第一保育院的清晨,字里行间流露着温暖和欢快。这样“萌化了”的场景,正是保育院的日常。
文章发表在1945年4月4日的《解放日报》上,标题是“一切为了孩子”。从第一保育院到中央托儿所,到第二保育院,都把这句话奉为誓言、信仰,也真的把这句话变成了每一天的每一件事。
鲍侃就是儿歌《丢手绢》的词作者。她1939年来到延安,先后在抗大和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在保育员中,鲍侃文化水平较高,当上了第一保育院的文化教员和保教科长。
丢手绢就是那时孩子们常玩的游戏,但是还没有儿歌,一般是阿姨带着孩子们拍手。能歌善舞的鲍侃就编了几句简明、童真的歌词,伴着节奏唱出来。孩子们一学就会,很快就流传开来。
孩子们的歌声偶然被作曲家关鹤岩听到,甚觉有趣,给《丢手绢》谱了曲,旋律变得更加朗朗上口。从此,《丢手绢》成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摘自《北京日报》 文/董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