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粮票:一代人的记忆

■ 王奕君

粮票,曾经作为“第二种货币”,在上世纪50至90年代物资匮乏的时期,计划供应、统一调配着老百姓的饮食之需。

粮票是一种购粮凭证,在全国2500多个市县乃至一些小镇,大面积全方位地覆盖了人们的生活,数量和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以地域分,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之区别。以面额分,有壹市两、贰市两、伍市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等很多种。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粮票的发放有着严格的标准,儿童的粮食供应量是每月6斤半,一般成年人每月30斤左右。那时,几乎家家都有杆秤,每顿饭都要“称”着吃,如不精打细算,就会饿肚子。

在那个年代,粮店要算是最繁忙最热闹的场所了。每到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便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大家手里攥着面额不一的粮票,如同攥着自己和全家人的身家性命一样。

那时候,“粮油供应证”更是一个宝贝,手持一本红色或蓝色的粮油供应证,找工作或找对象都占优势。农村人没有粮油供应证,进了城便是“黑户”。那时的城里人找对象,如果找了个农村人,其代价就是自己的口粮直接被夺走了一半。

在那些流通票证的记忆中,也少不了一些丢票证、画票证的灰色往事。

有人描述过这样的场景:某家粮店在排队买粮的队伍中,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突然惊慌地四处翻找,刚刚还放在兜里的20斤粮票没了。孩子脸都吓白了,20斤粮票可是一家人好多天的口粮啊!粮店的工作人员征求大家意见,随后关了大门,一齐帮忙翻找。如果找不到,他们就打算叫派出所的民警过来了,此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他捡到了。没人追究他是捡的还是偷的,眼看孩子的粮票被还了回来,大家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在电视剧《娘要嫁人》中,张鲁一扮演了一个为爱倾尽全力的痴情男,他的恋人年轻守寡,独自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宁愿铤而走险,精心绘制票证为她们一家人“改善生活”,而他自己却被人告发,在充满喜庆和希望的大年三十,被公安机关带走,美好的情路就这样被拦腰截断……

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直到1993年,全国通用粮票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彻底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当我们走在琳琅满目的商业街、走进富丽堂皇的大饭店时,终于迎来了可以自己控制钱袋、可以任意满足味蕾的新生活。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