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代表履职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拼命三郎”为民忙

——记河南省鹤壁市人大代表郭银生

■ 本报通讯员 孙小珂 杜保权

郭银生是河南省鹤壁市人大代表、淇滨区黎阳路街道福源社区党支部书记、黎阳路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自2019年当选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以来,他先后提出12件代表建议,内容涉及社区养老、城区北部海绵城市改造、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区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其中,4件建议被评为“优秀代表建议”。近年来,在他带领下,福源社区由“下岗失业职工多、生活困难家庭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多、管理难题多”的“三类小区”,华丽转身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2021年6月28日,郭银生所带领的党支部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能手”“优秀市人大代表”等荣誉。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郭银生代表工作起来是个‘拼命三郎’,不怕苦、不怕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郭银生代表可没少帮俺村干实事,修房子、修路、加工红薯,啥活儿都干得妥妥帖帖。”淇滨区大河涧乡小河涧村村民争先恐后地说。

2017年5月,郭银生受上级委派,到小河涧村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当时,小河涧村是省级贫困村,是个“难啃的硬骨头”。郭银生到小河涧村后第一时间就召集村干部开座谈会,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随后,他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寻找贫困根源,提出“党建引领、文化立村、产业兴村”的脱贫思路。

驻村后,郭银生视群众为亲人,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为40多户贫困户整修院落、维修房屋;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20余万元;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

与此同时,郭银生牵头实施党建“心连心”项目,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实施“农忙路”和“五小”水利项目,改善村内生产环境;引进总投资超千万元的中药材种植项目,改变全村的种植结构,让广大村民在脱贫致富路上更有奔头。

经过3年的精准施策和精准帮扶,小河涧村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贫困帽”。

坚守防疫一线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郭银生立即深入一线,与网格员一道日夜奋战,每天都从早晨忙到次日凌晨。

“当时要重点排查外地返乡人员,我就把这些人员全部添加为微信好友,每天联系,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做到不泄露个人信息。”郭银生考虑事情很周到,担心邻居听到敲门声会产生恐慌心理,他就悄悄把物资放到返乡人员家门口,离开之后再打电话通知对方取走。

2022年1月,安阳市汤阴县暴发新冠肺炎疫情。郭银生所在社区与汤阴县相邻,居民来往频繁,疫情防控压力极大。郭银生始终坚持带头工作在一线,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守住了鹤壁的“北大门”。

“有困难找我,有事让我先上!”这是郭银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最常说的话。50多岁的郭银生身体并不是很好,他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每天还要打胰岛素,但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连续40多天没有回家,累了就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吃碗泡面。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社区多名党员和居民自愿加入疫情防控队伍,共同参与社区防疫工作。

不让问题出小区

福源社区属于问题较多、难以管理的“三类小区”,为此,该社区建立了“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五级党建网格管理体系,将社区划分为45个微网格,并在每个网格组建党小组。社区通过网格化治理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纠纷调解等工作,做到“反映问题不出楼栋、解决问题不出小区”,并妥善处理了涉及邻里纠纷、环境绿化、用水用电等方面的各类问题2000多个。

郭银生还参与组建了居民曲艺团、老年合唱团等8支文艺队伍,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为有困难的居民提供帮助;先后为15户“零就业”家庭找到就业渠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53人,资助贫困大学生27人。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