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北宋景德元年,为了见到你,我已经走了一千年。”近期热播的纪录片《我是你的瓷儿》开篇解说词便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气场。这部以瓷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以年轻化的语态将瓷的身世和故事娓娓道来,带领观众走入琳琅满目的瓷器世界。
除了《我是你的瓷儿》,近期与观众见面的非遗纪录片还有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前世今生的《过年的画》,聚焦年轻手艺人创新与传承故事的《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以及介绍各地区各民族不同非遗文化的《爱上中国造》等。这些视角丰富的纪录片让今天的观众得以穿过千百年一睹非遗风采,更见证乃至参与非遗文化在今天的传承和发展。
年轻化语态讲述满足观众需求
“叮——您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俏皮又温馨的解说词,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是该片打通年轻圈层、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年轻的语态、满满的“网感”,不断吸引年轻观众的热切关注和热情参与。当原本小众的文化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成为现象级“网红”后,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以年轻化的语态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观众的眼球。
纪录片《我是你的瓷儿》大量采用拟人手法,让瓷器以生动活泼的面貌亮相于观众眼前。这种拟人化、个性化的解说呈现,使观众在了解瓷器的同时,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制瓷人的心路历程。
新技术带来别样的视觉呈现
真实、客观、完整地展现非遗文化的特点、价值和现状是非遗纪录片的根本特征,与此同时纪录片特有的故事性与可看性也不容忽略。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把创作视野投向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表达和视听技术方面自然成为比拼焦点。
系列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借用多种数字化呈现技术讲述国宝文物等工艺美术作品的前世今生,以多元素材和活泼语态实现美术纪录片“年轻化”表达,践行了“让国宝活起来”的价值旨归。纪录片《年画画年·寅虎送福》走访14个年画主产区、拜访36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为阐释年画文化注足“底气”。在此基础上,巧妙利用跨界嘉宾,例如著名动画形象“大耳朵图图”的设计师、裸眼3D动画师、短视频博主等,透过他们的视角和创意表达,呈现出年画与人们生活的紧密相连,让年画文化的“接地气儿”更加凸显。
纪录片《我是你的瓷儿》与过往讲述瓷器历史或传统手工艺不同的是,采用短篇幅、5集小体量,特别聚焦颜色与瓷器之间的“爱恨情仇”。从简单的单色釉,繁衍到青花、斗彩、五彩再拓展到现代创新装饰艺术,沿着手工瓷器的发展时光轴,次第登场。解构式的人格化叙事,生动传递相关瓷器知识,必要时刻化学方程式也能加入解说。在真实记录瓷器的同时,还努力追求镜头美、语言美、叙事美,使观众更加接近艺术作品,从微观之处细查瓷器之美,实现了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的双重体验。
“在新技术的加持和融合思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常规框架、叙事范式和视听呈现,转而采取更亲近观众、更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诠释作品主题和内容。”王波表示。这一种趋势对于非遗纪录片创作的影响显著,并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不断有优秀作品出奇、出彩、出圈。《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寻找手艺》《本草中国》《布衣中国》《手造中国》《天工苏作》等非遗纪录片的诞生,促进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与新场景中焕发出独特魅力。
跨界融合探索出圈新形态
支撑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是一群站在背后坚守匠心、精益求精的“人”。非遗文化的历史亦是人的历史,非遗纪录片讲述的不只是非遗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在手工瓷发展的时光轴上,一代代手艺人留下了不曾褪去的手印。如同瓷艺世界的繁茂辉煌,他们的故事也颇有味道。纪录片《我是你的瓷儿》带我们走进了许多与瓷有着不解之缘的普通人的生活。瓷器釉上的方寸之间,是各位制瓷人的无限舞台,展示他们不同的巧思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非遗纪录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它以对非遗现状的忠实记录和生动呈现,折射出社会变迁、生活方式巨变的历史时空下,非遗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看来,“更可贵的是,通过这些纪录片细腻而丰富的视角,我们得以亲眼见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遗与人之间的羁绊和融合,感悟中国人传承至今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
(来源: 光明网 文/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