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帅 廖潇磊 (河南)
近年来,河南省镇平县人大常委会立足自身实际,在“五化”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使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服务选民、监督政府、化解矛盾、助推发展有了好平台、好渠道、好角度,形成了选民与代表之间的良性互动。
布局合理化。乡镇(街道)在现有代表联络站区域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有利于代表开展活动及注重活动实效的原则和“每个乡镇(街道)设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分站”的“1+X”建设要求,合理调整或重新设置代表联络站,进一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网络体系,优化空间布局,使地处偏远的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找到代表,并且确保每一个人大代表联络站至少有5名以上代表。
硬件标准化。各乡镇(街道)和三个县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编制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基本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好基层办公场所和设施,并合理划分出联络、接待、展示、活动等功能区;统一规范联络站名称,配备电脑、投影仪和必要的办公设施,建立“一人一档”书面及电子档;有关制度、活动计划、代表信息等内容按规定上墙公布。
制度规范化。制定联络站年度活动计划,每月开展一次接待选民群众活动,安排各级人大代表每年参加所在代表联络站的接待活动至少1次。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每次开展接待活动,做到事先提前预告、事中周密组织、事后跟踪问效,保证接待效果。深化代表联络站的学习交流、履职登记、调研视察等制度,不断提升代表联络站运行的规范化水平。健全完善群众意见建议的受理、分办、交办、督办、反馈、上报等分级分类处理制度,积极运用网上代表联络站的便捷通道,建立健全处理反馈群众意见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群众意见的处理工作。
运行实效化。开展主题接待活动,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人大重点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精心选择主题,组织代表接待人民群众,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开展流动式接待活动,坚持定时定点的固定式联系和不定时不定点的流动式联系相结合,经常性地到田间地头、车间及群众家中联系接待群众,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中的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定期赴代表联络站开展联系基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活动,发挥领导干部中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开展代表述职活动,代表向原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接受询问和监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队伍多元化。坚持专兼职结合,配好配强联络站日常工作力量,依托乡镇(街道)人大负责人、人大工作人员和履职优秀的代表,建立健全代表联络站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固定联系若干名选民代表。探索建立民情联系员队伍,围绕接待主题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条件成熟的地方聘请熟悉经济法律等事务的专业人员等为代表联系接待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截至目前,镇平县共建成人大代表联络站54个,接待选民13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8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42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