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艳龙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的殷殷嘱托,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历史使命。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山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必然要求。营商环境犹如气候和土壤,其优良与否,直接关乎发展能否“高质量”乃至区域“全方位高质量”。此次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专题询问之“题”聚焦营商环境的优化,既彰显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服务发展全局的高站位,又体现着眼一线市场主体面临的实际发展难题的务实作风,询问适时而又精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全面创优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完成好山西这一新赶考路上的发展命题,人大依法“可为”也应智慧“作为”,且要“为”出经得起改革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成效。
作为人大的法定监督方式,专题询问是一种“自带刚性”的监督手段,是经各级人大长期履职实践,积淀而得的成功经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显著体现。
“目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还存在多头申报、多重审批的问题,请问这一问题怎么解决?”“我们会加强网上审批监管,疏通堵点,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头疼事!”
“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数据共享不充分的问题,怎样保障一网通办的效率和可靠性?”“我们会加强统筹,促进各类办事平台的对接融合,实现数据共享,真正让企业办事少跑腿!”
……
这样的一种“问号”和“感叹号”的呼应,再现的是此次专题询问的真实场景。发自常委会委员的极具针对性的“问号”,彰显的是委员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源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感叹号”,则体现出的是他们饱满的诚意和担当精神。这“问号”和“感叹号”间的紧密呼应,饱含的是人大和政府对《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敬意,更渗透着合力打造山西更优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专题询问有“问”有“答”,也要有实效、有结果。根据《山西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省人大相关部门将汇总该条例分组审议和专题询问情况,形成审议意见,提交主任会议研究同意后,连同执法检查报告一并转省政府研究处理。这样的“问—答—果”闭环制度设计,保障了专题询问这一人大制度优势适时转化为营商环境更优的治理效能。
“营商环境好不好,群众和企业说了算。”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的这句朴素话语启示我们,群众和企业的口碑就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也是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了群众和企业的这个“说了算”,各级人大和政府还须以法治方式“合力干”,聚力释放法治效能,共同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当代山西主旋律下营商环境的“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