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吴 茵
她扎根江阴,奉献青春年华,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她积极履职,真心为民代言,是一名尽责的人大代表。她就是江阴市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顾燕。十多年来,她珍惜这份荣誉,把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意愿、解决企业困难作为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勤学多思 提升履职能力
“当人大代表,就是开会提提建议吧?”在成为人大代表之前,顾燕曾经是这么认为,但当选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从各自的角度提出问题很容易,但要形成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就必须跳出自己的行业,站在更高的角度,脚踏实地走访调研,反映方方面面的诉求。对于走访联系选民过程中收集到的痛点难点问题,顾燕认为,只有下功夫钻研相关业务,提升理论素养,熟悉法律法规,了解人大制度,掌握人大程序,才能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为此她着重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监督法等代表履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坚持通过官方媒体和人大公众号,了解人大工作的新要求、新趋势;坚持走访调研,通过面对面的倾听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代表履职的能力。
顾燕积极参加江阴市、镇两级人大组织的各项代表履职活动,在履职实践中磨炼自己,提升建言献策的能力。每次活动前她都会做好功课,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多方面听取社情民意,再结合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譬如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专题视察中提出实施“菜单式”改造、加强居民自治的建议,在美丽河湖建设专题视察中提出借鉴国外河道景观设计做法、高标准打造更多示范工程的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奋楫笃行 搭建人才通道
大学毕业后,顾燕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二十年来,从基层骨干到中高层领导,在多家公司多个岗位供职的经历,让她对如何找准发展战略、业务需求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着力点、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出色的工作能力也得到大家认可。
2012年,顾燕来到江阴、扎根江阴,通过实施引才、育才、留才“三大工程”,突破企业人才不足的困境,前行在招才引才的道路上。顾燕结合所在公司行业特点,规划制定清晰的人才战略,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实施定制化招聘。长三角地区一线员工招聘难,她就亲自带队赴青海等西部地区招募一线员工,打通招聘通道;高层次人才稀缺,她就海内外同时布局,从福利待遇、工作体验、工作价值、工作环境全方位发力,吸引众多优秀人才;她还通过与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为公司引进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资源。2021年,她带领人力资源团队为公司招募集成电路各类人才800多名,保障了公司业务的顺利运行。在育才方面,顾燕积极在公司推行高绩效文化,牵头搭建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员工专业成长的特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帮助员工梳理职业发展路径,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能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她从硬激励和软激励双管齐下,打造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提供及时的人文关怀,努力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牢记使命 解答企业难题
在企业就职多年,如何通过人才引入促进企业发展,是顾燕调查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她积极宣导江苏省双创计划、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江阴市暨阳英才计划等各项政府人才政策,广泛调研各企业在招商引资、创智引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在江阴高新区出台实施 “蟠龙英才计划”前,她广泛听取企业家的声音,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平台了解各方诉求及意见,在随后的高新区意见征集会上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
有一件事对顾燕触动较深,她有一位朋友在江阴一家民营企业担任副总裁,但因为江阴没有好的国际学校,为了孩子的未来,这位朋友不得已离开了江阴。这让顾燕深深感到,要吸引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制定有竞争力的各类政策,为此她开展一系列调研,先后提出《关于制定重大项目和高端人才有吸引力、有竞争力政策的建议》《关于引进具有国际认证体系的国际学校的建议》《关于优化各项人才政策,助力产业战略、“总部经济”的建议》《关于“科创江阴”建设的建议》等建议,这些建议有见地、接地气,点在了企业的心坎上,涵盖产业、基金、科技、人才等方方面面,对加快推动相关人才政策制定落地发挥了有效作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顾燕说:“我非常珍惜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是这个平台成就了现在的我,让我学得更多,懂得更多。我将继续在做好本职工作和当好代表上尽心尽责,勇毅前行,做一只为春天歌唱和劳动的‘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