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的重庆“沙坪坝答卷”

(上接第一版)

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还创设“线上+线下”双征询工作模式,增强群众参与度。线上,通过改版区人大官网、微信公众号,石井坡街道开发e党建、磁器口街道开设法治街区小程序,不断扩大意见征询面,线上共征集970余条意见建议。线下,统筹推动立法联系单位覆盖更多行业、领域、地区,特别是各基层联系单位以座谈会、院坝会、茶话会、漫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征询。截至目前,中心湾社区的漫谈会吸引1000余名群众参与20部法律法规意见征询。陈家桥街道的院坝会吸引300余名群众参与4部法律意见征询。

广开征询渠道,民意自是源源不断。2021年以来,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共计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立法草案征询任务4件,组织开展立法意见征询会、座谈会、院坝会等各类征询活动30余次,参与群众超过4800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共计722条,整理上报意见建议417条。在已通过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地方组织法中,有18条意见建议被不同程度采纳吸收。

“立法这样的大事,果真会考虑原汁原味的民意。”这样的认知启发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进行真实而可贵的表达,如阳光雨露一般给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丰厚滋养。

参天大树般向阳生长

提升法治化水平,推动治理现代化

在沙坪坝,随着“高大上”立法走进寻常百姓家,参与立法征询的群众越来越多,他们提供的意见越来越精准、主人翁精神越来越浓、民主法治意识也越来越强。

陈家桥街道司法所所长毛荣茂是街道法治宣传“明星”,他编创的《礼赞民法典》《我们一起学宪法》等十余个法治宣传节目在抖音、微信上广泛传播,让法治精神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毛荣茂说,在“家门口立法”实实在在改变了大家的法律观,普法工作也比以前更“轻松”了。

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的开展让不少居民发现,想要更好地参与进立法工作中去,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法治观念,才能知其立法的“所以然”。这意味着,每一次立法意见征询工作都是立法与普法“双向互动”的生动实践。

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有效地推动了精细立法、科学立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不断深化,也在探索把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变“治理体系”为“体系治理”,赋能“特钢贤人坊”“和顺茶馆”“和美大院”“过坎居”等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和红岩资源,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党群服务站、红岩市民调解站、公共法律服务站等融合建站,打造政府、司法机关、基层社区、社会力量与群众共商共议会客空间,让民情得以察、民意得以访、民忧得以解、民心得以聚,实实在在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现在我们这里啊,垃圾不乱丢了,坝坝舞也不扰民了,街坊吵架的也少了,我们老百姓的话有人听,有人传,有人用,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感、获得感!”居民王福兰说。

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方法举措创新,反过来为立法工作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如此良性循环,使得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逐步拓宽,形式不断丰富,热情日益激发,成效稳步提升。

据了解,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激活发展动能,业已形成“五大体系”。一是深化“有制度、有机制、有经费、有阵地、有实效”的“五有”工作格局,建立以“分级分类管理”为重点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全覆盖运行制度体系。二是注重多方融合,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有平台,建立以“群众能建言、代表能履职、资源能整合”为重点的镇街基层立法联系点阵地规范化建设体系。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群众参与度、获得感,建立以“群众全过程参与、全过程监督、全过程受益”为重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体系。四是发挥品牌矩阵聚拢人气作用打造看点,建立以“问题能反映、参与有路径、专群相结合、治理有成效”为重点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特色品牌建设体系。五是着眼提升群众主体感、参与尊崇感、社会获得感,建立以“尊重劳动、汇聚智慧、规范持续”为重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群众参与激励体系。

参天大树,始于种子。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系”扎进最基层,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是重庆连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直通车’,是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联系点虽‘小’,但‘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承载着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大’责任。”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明才表示,要努力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成为群众全过程参与国家法治建设、向社会全方位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的重要阵地,全力书写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的“沙坪坝答卷”。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