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开辟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

(上接第一版)

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

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

有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创造中国奇迹的最核心密码,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这十年来,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编纂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截至2022年6月底,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比如,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基础性法律,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体系真正走向成熟。

同时,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十年来,法治政府建设被党中央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颁布和实施了两个五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过去十年的“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各省市县政府全部制定公布权责清单,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有效解决了“奇葩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这一系列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说。

政务服务更优化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好的办事体验。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民大厅,迎面的玻璃展柜里密密麻麻放着69枚公章,外面贴着一张封条。这永久封存的69枚公章,见证着银川市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历史性时刻。如今,原来分散在全市不同地点的30多家单位的987个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都整合到了市民大厅,群众推开一扇门,即可办成一揽子事。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普遍提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组织开展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农业、文化市场、交通运输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加强行政复议监督,十年来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90余万件,案件纠错率达13.6%。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执法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也随着行政执法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日益提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这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主任周佑勇教授看来,为统一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引。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所所长成协中教授认为,这是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实践;是规范行政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然要求。

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基本形成。我们已建立起督察和示范创建“两手抓”的工作机制。督察重在压实主体责任,自上而下传导外部压力,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省级层面全覆盖,总结推广了24个典型经验,推动解决典型案例80余个,以及各类问题820余项;示范创建重在树立标杆,自下而上激发内生动力,中央依法治国办已部署开展两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第一批共评选出40个综合示范地区和24个单项示范项目,第二批评选正在有序推进中,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在普法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全民普法的顶层设计,顺利完成了“七五”普法,全面启动了“八五”普法,公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加强产权保护纠正错案

更好实现司法为民宗旨

2018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再审判决,撤销原一、二审判决,改判张文中、张伟春、物美集团无罪,原审判决已执行的罚金及追缴的财产,依法予以返还。

张文中案是依法平等保护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一个缩影;也充分彰显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加强产权保护,高度重视涉产权冤错案件的纠正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指出:“张文中案启动再审并改判无罪,对于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涉产权案件,严格遵循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严禁把经济纠纷当作经济犯罪,把一般违法违规当作刑事犯罪来处理,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标杆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据了解,仅2017年以来,人民法院依法甄别纠正历史形成的刑事涉产权冤错案件就有231件、287人,取得了良好效果。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错到哪里纠到哪里的要求,对法律负责、对历史负责。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高憬宏如是说。

除加强产权保护,依法纠正冤错案件外,这十年,我们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检察机关则不断地深化检察改革,通过检察听证的方式来办理疑难复杂案件,让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社会治理,这是人民检察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揪心事的重要举措。2020年以来,检察机关累计对21.6万余案件组织召开了听证会,实现了“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全覆盖。公开听证有力促进了司法公开公正,有利于释法说理、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

有效保障服务改革发展

提升法治队伍建设水平

这十年,法治保障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无论是加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中都有我们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意见的法治保障。

在疫情防控中,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中,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在打赢“三大攻坚战”中,也都有相应的有力法治保障和有效法律服务。

此外,我们还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以反不正当竞争为例,十年来,我国建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竞争规则迈上了新台阶,新反垄断法8月1日正式实施,两次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配套规章7部,还有平台经济、知识产权等反垄断指南8部。党中央还首次制定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十年来,我国建设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创了新局面。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及时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医药、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竞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审查政策文件468万件,纠正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5.3万件,有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营造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如黄文艺所说:“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专门力量,直接决定法治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十年来,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加强立法和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推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和人民警察单独职务序列,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取得新的进步。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有律师60.5万人、律师事务所3.7万余家。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102.9万人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唐一军表示,新征程上,我们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