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车间”科普课,多多益善

(9.15.6)媒体之声

■ 张冬梅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有一个“21世纪车间”,这个“车间”有些特别,没有机床和设备,只有讲台和教具。“车间主任”也不是工人,而是一名小学老师。从2020年开始,陈少华就在这里,开启了他的科普公益课。

“21世纪车间”之所以受到关注,关键在两点。一是“车间”变课堂。“车间”里的科普公益课,既能锻炼动手能力也能学习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二是老师自掏腰包。据报道,为了给周边社区的孩子们上好科普公益课,陈少华自掏腰包,购买工具、器材,自己制作教具,两年多时间里他已经为此花费了十几万元。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善举,值得点赞。

但也要看到,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将视野拉宽,为教学创新提供更多支持,让教育活力不断释放,还需要更多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合力。一场公益接力正在上演——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21世纪车间”的公益团队,不少爱心人士给车间捐款,来减轻陈少华的经济压力。这或许就是陈少华在采访中所说的“从内心焕发出我要反哺社会的爱心”。

向善的种子种出向阳的花。让闪光的老师拥有更大舞台,让鲜活的课堂创造更多可能,教学创新之花才能越开越美。(来源:《广州日报》)

科研助理是人才培养有效尝试

■ 王钟的

近日,多个部门出台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企业等机构开发研究助理岗位,教育部也发布通知,表示将面向2022届高校毕业生开展科研助理岗位网上专场招聘活动。

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科研助理岗位,对当前缓解就业压力有所帮助。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科研课题组和部分应届毕业生对科研助理岗位的设置都持欢迎态度。据媒体报道,有高校教授就表示:“课题组是典型的学习型团队,对那些喜欢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对科研感兴趣或希望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而言,科研助理岗位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实际上,科研助理制度不仅要致力于实现缓解就业压力的短期目标,而且要立足于长远,以完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研创新为最终追求。

科研是兼具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创新工作,科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同样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尽管科研助理是一项短期的、过渡性的工作,但也要努力提高薪酬福利保障水平。与此同时,要创造条件让科研助理真正融入科研团队,为有潜质的助理提供深入体验学术前沿的机会。完善科研助理岗位设置,将人才考察、培养与日常科研任务结合起来,为对科研事业有兴趣的年轻人设计有梯度的入门通道,才是这项制度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科研创新事业进步应当追求的方向。(来源:《光明日报》)

为孩子参与运动搭建更大平台

■ 杨笑雨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取得巨大进步,各个项目中的新生力量大量涌现。河南新乡17岁女孩刘清漪,近一个月两次夺得国际顶级霹雳舞赛事冠军;广东中山14岁少年苏锦铭,在男子100米比赛中跑出11秒06的佳绩;安徽六安17岁小将华海超,在省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中,最后一棒从落后很多追到第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

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日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强调要“培育、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

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王梓烁开始练习攀岩时,系着安全绳依然有些怯懦,但在一次次克服困难、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不服输的小男子汉。为了超越自我,挑战更高难度,他也曾多次尝试,但从未想过放弃,最终成功登顶。

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运动,需要大力发展校园体育,积极营造体育氛围。此外,学校还要丰富校园体育开展方式,更好发挥“教会、勤练、常赛”的作用。通过让孩子掌握、运用体育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运动习惯,培养体育素养,以赛促练,使孩子充分享受体育乐趣。当更多孩子爱上体育运动并使健身锻炼成为生活方式,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必将更加坚实。(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