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何思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作为工业制造业大市,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已经成为江苏省江阴市继续领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紧迫任务。多年来,江阴市及时跟进、持之以恒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江阴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江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如何发挥人大作用,推动江阴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积极探索实践。
两项决议筑牢绿色江阴生态屏障
近年来,江阴市人大坚持与市委同心、同步、同向,善于谋大事、抓重点、求实效,及时讨论决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以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2019年4月26日,江阴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全票通过《关于高质量建设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的决议》。2021年1月15日,江阴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扎实推进美丽江阴建设的决议》,将每年8月15日设立为“江阴生态文明日”。两个决议的执行,凝聚起全市人民与社会各界推进长江大保护与美丽江阴建设的整体合力,促进生态环境红利转化为民生普惠福祉。
在两个决议的推动下,江阴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推进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编制了《江阴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1+9”规划体系》,将全市域特别是沿江的每一寸土地都纳入其中,使共抓大保护每一项工作都有规可循。沿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化工围江”问题得到有力化解。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持续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生态T台恢弘呈现,近十座公园串联起一条“生态绿廊”,再现滨江35公里“水清景美”的动人画卷……一组组骄人的数据,饱含着全市上下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如今,每个江阴市民都能漫步江边,远眺长江大桥,欣赏潮起潮落,充分感受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福祉。
设立“江阴生态文明日”,是江阴利用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激发生态活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2021年首个生态日活动中,江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结合“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这个主题,组织开展“8·15江阴生态日”专题视察,为启动生态日活动打响第一炮。大家越来越崇尚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小到随手关灯,大到美丽江阴建设,更多的市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今年的生态日活动主题是“生态江阴 美丽家园”,这也是在努力引导人民群众继承与发展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理念根植群众心中。
用严格的执法检查护航绿色发展
执法检查让法律释放持久生命力,更为推进美丽江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监督利剑。
近年来,江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通过紧扣法律条文、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做到标本兼治,监督程序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形式不断创新、监督实效不断提高。在人大执法监督的推动下,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指出的重点环境信访问题,即西城钢铁扰民问题、白石山填埋问题等多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绿水青山”的背后是江阴人大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实步伐、扎实作风。
今年8月8日,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动员部署会,全面启动全市长江保护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工作。在此之前,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及时成立工作组,制定方案、明确检查重点,希望通过此次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出法律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让法律制度的牙齿有力地“咬合”,守护好长江一江碧水向东流。接下来,执法检查组将紧扣法律法规,围绕绿色发展、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修复等内容,逐条逐项对照检查,并深入基层一线和有关单位、企业实地了解情况,确保执法检查取得实效。
监督利剑剑指污染防治问题短板
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自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江阴市各个方面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化解,环保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江阴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市委中心工作,成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监督工作组,每季度对市政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工作监督。工作组立足履职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持高位监督、专项监督、常态监督相结合,聚焦产业转型、国省考断面以及大气、水、土壤及固废治理等重点,每季度开展污染防治攻坚专项督查,清单式交办突出环境问题,并将问题进行集中交办和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全力助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见效。目前,已梳理出近百个问题,这些清单已经交政府进行办理。
此外,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全体领导还认真履行“河长”职责,对各自负责的河流定期巡查水环境、水质状况,及时协调属地及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对策,多措并举、齐心协力抓整治,确保断面水质不断改善。1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100%,达到监测以来历史最优水平。西利污水处理厂、青阳污水处理厂、光大滨江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等一批重点环保基础项目得到落实……一个个跳动的数字,一个个项目的投产运行,是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根本保障,是从源头解决治污问题的治本之策,更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进一步夯实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正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计军期待的那样,通过一任又一任的努力,更好实现全市生态环境彻底改观和绿色转型发展,以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硬成果推进江阴经济发展、绘就美丽江阴生态蓝图。
用绿色议题将生态监督一脉相承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民心民意所向,也是人大职责所系。江阴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担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一根“绿”线贯穿人大履职过程。
2015年新修订的环保法施行后,江阴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国县级市中将江阴市政府关于上一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作为常委会审议议题。市政府将内容翔实的基础材料以及PPT介绍提供给常委会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办理。如今,这已经是一项常态化的绿色监督工作,通过每年法定议题审议环境保护工作报告,持续“加压”政府生态环保工作。此外,常委会还通过持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上下联动开展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针对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决议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问效,对绿色交通、无废城市建设、长江禁捕工作情况加强监督,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进行专项督查,形成对“水”“气”“土”的全覆盖监督。
依江而建,因水而兴,江阴的每一处发展脉络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馈赠和润泽。守护绿色家园,始终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产业、用产业化的方式建设生态至关重要。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江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紧扣助推绿色产业这一主题,听取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园区改造、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深入全市重点部门和骨干企业调研,视察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以及新能源产业建设利用情况,监督企业严把环保关,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以环保思维谋发展,用环保方式促生产,坚持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之路。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北战”战略推进,多次调研和现场推进,为持续打好港口资源整合战、城区品质突围战、长江生态保护发挥人大作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江阴市人大常委会用踏实的监督步伐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美丽江阴建设筑牢生态文明之基,续写守“绿”换“金”的高质量发展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