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金亮
要从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的高度,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经济作物产业转型升级,既提高供应能力,又提高质量效益,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发展经济作物,固然需要有一定的量,但又不能以量论英雄。尽管我国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依然突出。由于经济作物的市场化程度高、政策支持力度又有限,这种不强不优对产业的影响也甚于粮食作物。反映到市场上就是,棉花糖料叫得响的品牌少,园艺作物品类全而不精,缺乏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分析起来,当前,经济作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量的问题,更多是质的不足。而之所以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统筹粮经协调发展,科学布局种植业大结构。应坚持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坡上山,不在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上种果栽茶。
另一方面,立足区域品种产品,优化经济作物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不能一哄而上,要坚持适区适种、有序发展,避免盲目引种、无序扩种;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突破资源承载力,过度开发。(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