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总是在历史的传承中实现积淀与拓展。传承是弘扬的基础,我们有责任传承好千百年来积淀的艺术传统,保存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与此同时,新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养分,融入新的文化肌体。这就需要我们面向当代社会,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
用当代眼光打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时代精品。如今,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升温,传统艺术也需要进行当代表达。早在1986年,国家文物局就曾特批用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原件演奏,录制成《千古绝响》和《欢乐颂》两张唱片,让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乐重器重放异彩。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异彩纷呈。上海世博会场馆、北京APEC会议场馆等,都呈现出建筑艺术取径传统、再造传统的趋势。浙江美术馆白墙黛瓦、坡顶穿插,以其江南水墨画般的风韵成为“中国风”建筑的典型之一。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以沉浸式研戏、赏戏的方式,让观众在实景和妙趣的“穿越”中亲近经典戏曲剧目,感悟戏曲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学。通过传统艺术的流行表达,将中华文化丰富矿藏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意蕴的美育精品,意义深远。
注重用传统艺术为青少年成长奠定基础。当前的学校教育,已经将中国传统艺术纳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我们应该持续加大力度,注重“整体联动、润物无声”,重视传承质量,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引导青少年全方位认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台前幕后发挥传承热情,在体验实践、学习传承中提升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年一代的品位和胸襟,更好地培根铸魂、温润心灵。
注重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今年上半年,曾经被京剧、越剧、粤剧等多个剧种演绎的《白蛇传》故事,被拍成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传统艺术与电影语言的跨界融合中,以超高清视频技术再现传统经典。
类似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我们要主动适应当代人的信息接受方式、审美认知方式,不断丰富提炼传统艺术“标识”和“精髓”的方式方法,提升传统艺术传播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承着历史,关系着未来。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不曾中断过的中华文明集大成者,以其对真、善、美的独特追求润心育人、固本培元,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我们的历史与实践中。新征程上,我们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发挥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自《人民日报》 文/龙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