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华美学同源共生,为中华美学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也是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追求之一。世人熟知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近树沉雄,远树含烟,江面辽远开阔,渔人垂钓闲静,处处透露出崇尚自然、宁静淡泊之精神。苏轼《木石图》以简洁的一株枯树、一块怪石,画出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数枝焦墨竹叶的点缀,表现出傲然挺立的风骨。
中华美学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中国传统艺术亦“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一种精当概括。立象以尽意,既是传统艺术评判的重要标准,也是古代艺术家们追求的至高境界。比如,京剧中表现骑马的程式“趟马”,不是牵一匹马到舞台上来,而是用马鞭来代替马,再配合圆场、翻身、卧鱼、砍身等技巧来作出打马或者是勒马等动作,形象表现骑马疾驰的状态。
我们的先人没有把传统艺术仅仅视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中国传统艺术以礼乐相济的原则、融合互通的精神、注重神韵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也为中华美学注入独特内涵。无论是中国书法字里行间的不事浮华、人书合一,中国水墨画的沉稳古雅、飘逸蕴藉,都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对于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传承传统艺术,也要从中华美学中汲取营养,以审美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