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代表周刊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心如花木 向阳而生

■ 周迎芳 (云南)

初见《“家访”利民 传递温暖》这篇文章,是我在编辑今年的《晋宁人大》第一期“家访”栏目时,看到的一篇稿子,文章写的是人大代表“家访”选民的事。随后,我联系了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大工委,了解了这位代表的情况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农村基层代表联系选民、为民办事的感人故事,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人大代表“家访”选民的稿件。

文章作者刘媛媛,是昆明市晋宁区人大代表。我之前并不认识她,后来,从晋宁人大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她的一张工作照——圆圆的脸,三十岁左右,手里拿着笔和笔记本,正与两位选民围着烤火器交谈。改稿时,我得知人代会期间她提了两件建议,一件关于教育,另一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她在文章中谈到,提的建议是通过“家访”选民获得的,得益于晋宁区人大常委会的“家访”制度。

我从刘媛媛代表的稿子里,看到农村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思想的转变。随后,我走访了刘媛媛代表,对此有了更深的认识。刘媛媛代表告诉我,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多次培训、鼓励代表们用文字把自己的履职故事讲出来,并支持他们积极投稿,这才有了我见到的这篇稿件。

摸清情况、发现问题是人大代表提炼和归纳群众诉求的基本功,是代表履职能力、工作作风、为民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在人大代表心里,都是事关百姓生产生活的大事。例如,晋宁区昆阳街道乌龙村卫生室晚上不开门问诊,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关乎当地百姓特别是老年人的看病问题。刘媛媛代表告诉我,这是一件值得代表关注的事,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

问题找出来了,但推动问题解决,还需要有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学用结合的履职本领和责任担当。刘媛媛说,经过多次和昆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以及村卫生室三位医生的电话沟通,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心里的这块石头也放下了。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如今在晋宁,像刘媛媛这样的代表和“选民连心人”还有很多,他们走村串户,嘘寒问暖,推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

大兴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晋宁区人大常委会相继推行的“家访”制度及其姊妹篇“选民连心人”办法,目的就是为代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铺好路搭好桥,让更多代表从“办公室”走出去、动起来,让代表的触角延伸到村、社区的每个角落,推动代表主动发现问题,帮助群众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