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子超 (江西)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距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69年。69年风雨兼程,69年历久弥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向了新时代。在刚刚结束江西省瑞昌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后,我伏在案上,细细品味起我与人大的缘分。
初遇人大
见识人大联系选民之深
那是2021年7月初,我被五蛟乡党委任命人大秘书一职,就像上半年先后从事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以及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一样,被赶鸭子上架,只能硬着头皮上,紧接着开始着手准备县(市)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
在深入参与换届选举工作过程中,我晚上“挑灯夜读”学习换届选举程序相关知识,收集登记信息数据;白天跟随乡人大主席“走村入户”,组织代表初步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在经历完整的一轮县(市)乡人大代表选举以及乡人代会之后,我对人大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有了整体的认识,通过与人大工作一次次地接触,使我渐渐对人大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与人大的缘分。
再会人大
见识人大制度来之不易
2022年9月,我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新的工作环境,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但肩上不变的还是人大工作。同年10月,瑞昌市人大组织前往瑞金开展人大系统履职培训,我有幸随队来到了红色故土的赣南大地。
这次学习培训意义深远,根据培训课程安排,我聆听了瑞金市委党校党史专家专题授课,了解到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源头和雏形,接着一路在瑞金、于都等地踏着革命先烈脚印追根溯源,让我看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世今生”。11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和赣州市人大常委会联合拍摄制作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这里走来》专题片一经播出,我认真观看再次重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瑞金走来的故事。
一次探根溯源的学习培训之旅,一次叩问初心的观看专题片活动,不仅让我坚定了党的领导的思想根基,更强烈地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代自信:从1931年“一苏大”在瑞金召开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再到2021年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使命光荣,让我又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的事业才会根深叶茂、蓬勃向上。
相知人大
见识人大工作要求之严
虽然从事人大工作已有两年多了,但我还觉得自己是个人大工作“新手”。2023年3月,因偶然机会我来到瑞昌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跟班学习,让我有机会更深一步理解人大工作的“内涵”,见识到人大各项工作的严谨性。
我作为一名办公室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门外汉”,要主动克服本领不足的恐慌感,开始抱着“小学生”的心态,每周定期“守时踩点”阅读《人民代表报》、江西省人大新闻网、《时代主人》等报刊和新兴媒体,从各类新闻宣传稿件汲取丰富的营养。再加之常委会机关领导和前辈对我的呵护培养和鼓励支持,不厌其烦帮我改稿,使我对新闻宣传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提升。所谓厚积才能薄发,我在《人民代表报》等媒体上发表的稿件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常委会办公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办好“三会”。为全面熟悉各项人大工作,我跟随常委会领导和代表到部门单位、乡镇、社区开展调研、监督、评议等工作,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撰写调研报告、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印发审议意见、督办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等。经过一个由浅入深、从内到外、以点带面了解人大工作程序的过程,让我对人大工作程序的严格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与人大的缘分也越来越深。
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我感谢与人大识与交,三年的人大工作经历,增加了我的见识,坚定了我的信念,练就了我的羽翼,并不断地丰满成长、展翅待飞。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69周年之际,我与人大的缘分将会继续下去,今后甘愿为人大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