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阎跃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什么样的民主实践,才能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什么样的实践形式,才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落实到基层?
什么样的平台载体,才能充分发挥五级人大代表的主力军作用?
如何打造深受群众喜爱、具有“烟火气”、不搞“花架子”的民主实践形式?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开通的邓兰舟“民主早班车”给出了答案。
邓兰舟“民主早班车”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一种民主实践形式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基层的千家万户,是民主实践的“主户”;基层群众的“家长里短”,是民主实践的“沃土”。正如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斌所说,它是一种基层探索的成功经验,也是一个观察中国式民主基层实践的窗口,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民主实践才能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同时,“民主早班车”提供了一种经验,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样板,越是接地气的,越是生动的,就越是群众乐于接受的;越是具有“烟火气”的,越是鲜活的,就越能够广泛推广。
邓兰舟连续15年一直热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用邓兰舟的话说,当选县人大代表后,既要当好大家的“贴心人”,更要当好大家意见的收集者、一线声音的“传声筒”,推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可以说,正是一个个像邓兰舟这样的人大代表,成为践行中国式民主的生力军;正是火热的基层生活,诞生了一个个像“民主早班车”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
邓兰舟“民主早班车”串联了五峰镇6个选区,调动沿线43名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共同推动整片区域发展。这是宜昌市各级人大常委会与邓兰舟代表的“双向奔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创新探索,是充满“烟火气”的丰富实践,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