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厚植峡州兴业沃土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三主联动”活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侧记

■ 本报通讯员 李贻军

“有定制公交之前,我们员工乘坐公交车上班,下车后要步行十几分钟才能到公司;如果开车每天则往返40多公里,出行成本太高。”湖北省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的香青化肥有限公司职工蔡进说,自宜昌人大开展“三主联动”活动以来,园区职工通勤难问题受到各级人大代表和交通部门的高度关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园区企业开通了定制公交,让公交车直达公司门口,有效解决了园区内百余家企业的职工通勤难问题,大家在宜昌的工作生活更加地便捷。

营商环境犹如清澈之水,水深则鱼悦。在2022年湖北省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中,宜昌市46项改革事项、65个先行试点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这得益于宜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连续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列入年度监督工作重点,创新开展“三主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活动的有力推动。

集代表之力,聚拢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网”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发挥人大代表植根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全市40余万家大中小微各行各业市场主体、监测和汇聚各类营商环境信息的“主力军”作用,创新开展“三主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活动。

按照各乡镇人大代表每人联系3个,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每人联系5个市场主体的要求,发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对接各类市场主体,采取定期联系和经常联系相结合方式,“零距离”倾听市场主体心声,及时全面收集市场主体经营状况、环境变化、矛盾困难、评价意见、对策建议等,运用履职平台向各级人大和“一府一委两院”反映,让市场主体的诉求和问题直达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构建起一张庞大的营商环境信息网络。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营商环境监督工作“上下一盘棋”。2022年年底,提前与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沟通衔接下一年度优化营商监督计划和重点,就监督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与县(市区)信息互通,督办发力一致,确保问题妥善解决,还横向联动市直各部门,与“12345”、“双千”、非公企业、信访、监委等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以发现问题精准、监督指向精准、督办结果到位的要求,务求反映问题鲜明具体、督促办理追踪问效、评价反馈直截了当、倒逼责任主体解决问题动真格的实效,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监督信息库。

截至目前,先后有70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与近3万家市场主体,通过上门访、电话访、网络访、问卷访、座谈访等多种方式建立了稳定联系。其中,3693名人大代表反馈收集问题及建议6599条,经县乡人大梳理后交办2759条,已办理2055条。

研判万条信息,专题调研找准问题根源“开良方”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对各级人大代表收集起来的营商环境信息进行研判分析,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变为“履职清单”,通过专题调研,找准问题根源所在,提出可行性建议,形成调研报告,报送市委主要领导决策参考。

2022年初,宜昌全市上下合力创建“无证明城市”后,仍有不少市场主体反映办事过程中还需要开多种证明。为此,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相关工作要求在基层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社区开具的证明中还有很多是已被清理取消或明确不由社区出具的。调研组联合本地媒体明察暗访,多次深入社区、村委会收集相关问题线索,形成问题清单进行交办,并跟踪督办。经统计,2022年1至7月,城区各社区开具证明的总数平均在20份,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50%,比2020年同期减少了90%;2023年以来,全市村(社区)开具证明事项更加规范。

对于企业呼吁强烈的破产难、执行难问题,通过专题调研,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发现了法院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作用发挥不够,案件审理时间过长,执行难比较突出,破产案件办理缓慢等具体问题。为此,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向政府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持续督办进展情况。2022年全市法院办结破产案件31件,比2021年办理破产12件同比增长158.3%,办理破产案件数量排全省市州第二,全市破产案件办理提速增效。2022年全市对行政执法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共立案调查91件,作出处理决定18份,提出监督建议书101份,向纪委监委移送问题线索43条,问责执法人员5人。

猇亭区某电缆企业反映,2021年前后一年多时间内该企业曾接连遭遇5次突然停电,经济损失达1500多万元。针对企业的诉求,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宜昌供电公司、猇亭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从自身服务找问题,精准施策,成功帮助企业争取到“全主全备”设备改造政策资金,顺利进行了“全主全备双电源”外部改造并成功送电,企业终于吃下“定心丸”。

此外,宜昌市人大常委会还根据全市经济工作和营商环境的重点,联动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监督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推动营造有序竞争、积极创新的法治环境。

聚焦突出问题,打好营商环境更“优”组合拳

“快递物流短板明显,如何破解?”“怎样杜绝不公平竞争现象发生?”“招工难、留人难,怎么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多,怎样解决?”2022年8月,宜昌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首次就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专题询问。

此前,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了6项相关调研工作,通过15个渠道收集问题及建议6600多条,筛选10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拍摄暗访专题片会上播放了暗访专题片。对于暴露的营商环境问题和痛点,不少单位负责人现场“脸红”“冒汗”。

10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就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15个问题,对14家单位或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询问。会后,常委会审议报告连同十大问题清单一并进行了交办。

在宜昌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全市13个县市区有11个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其中4个县(市区)人大连续两年开展专题询问,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当阳市人大常委会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对全市所有市直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创新“满意度”排名走势“曲线图”机制,收到很好效果。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还特别听取和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破产审判工作的报告,并对专项报告和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两次满意度测评,跟进督办有关工作。

今年,宜昌市人大常委会联动本地媒体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回头看”,对政府及相关部门整改工作强化跟踪督办,并再次面向全市人大代表征集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通过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制定相关问题整改方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全力跟进。截至目前,先后有20余家相关责任部门制定了64项整改措施,其中,58项如期完成,6项持续推进,10类13个具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经人大代表满意度测评,以满意获得通过。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