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3年2月,江苏省常州市的谷女士频繁接到推销电话。让她感到不安的是,对方精准地掌握了孩子的出生医院、出生日期、性别及父母姓名、电话等重要信息。出于对孩子及家人的保护,她立即报了案。最终,泄露新生儿信息的李某等3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须缴纳民事赔偿金等。日前,购买新生儿信息并用于影楼推销的黎某等人因涉嫌其他犯罪被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
【点评】梳理各类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不难发现,在相关黑产中,有的是有行业“内鬼”参与其中,有的是通过黑客技术入侵相关系统窃取,有的是通过网络购买、出售,手段、方法可谓多样。
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严厉打击相关黑产犯罪,要严管和严打相结合。一者,信息收集者和处理者必须负起必要的责任,健全信息常态化保护机制,及时修复技术漏洞,完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强化个人信息源头保护。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二者,有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数据技术,甄别发现信息泄露苗头并及时止损,追溯深挖不法分子的黑产链条。只有不松劲、不手软,个人信息保护防线才能长久稳固。(付 彪)
互联网平台不能成为“卖药江湖”
【事件】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用户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售卖药品,包括已拆封的药品、国外药品、“祖传秘方”、自制中药以及中药材等各种内服或外用的药品,均可通过网上二手交易平台悄然流通。
【点评】在网上,卖药人能将假药卖到全国各地,无论销售距离还是销售量,都远非线下传统的卖药方式所能比。互联网的隐匿性还让消费维权和执法取证更加困难,假药冒充其他商品邮递,发生变质等风险也会陡然增加……凡此种种,均显示在网上卖假药的现象值得警惕。
追捧“祖传秘方”和“宫廷秘方”的人不在少数。消费者只有消除类似心理,端正看待药品的态度,才能做好维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网上卖假药现象的执法,则要采取更强的惩治力度,如此才能确保罚责对等。互联网平台也要强化内部监督,及时制止线上非法卖假行为,对于多次触碰红线者不妨列入黑名单。依法阻止非法卖药人在网上开辟新卖场,应当作为药品领域执法的重点。(时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