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年来,多起因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为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多发的火灾事故和上升的态势,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廷安就提出“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综合治理”的建议,建议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电动自行车“上楼”顽疾再难治也得治
■ 刘 兵
近期,一些地方发生了因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引发火灾,进而造成不同程度人员财产损失的事故,让电动自行车“上楼”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不少地方近期已经开始发起电动自行车整治推进工作和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行动,然而有媒体调查显示,一些地方的小区电动自行车“上楼”并在公共区域内停放、充电的情况仍然存在。
对于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问题,是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2021年正式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并对当事人或单位处以罚款。我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有类似的规定。
然而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人心存侥幸,不按规矩办事。甚至在近期的恶性事故发生后,仍然有人将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一些小区虽然张贴有“电动车禁止入内”的标语,也无法阻挡电动自行车“上楼”现象。
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问题进行集中而坚决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更重要的是,要让相关规定“长出牙齿”,严惩不守规矩的个人和单位。
首先,对于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等基层单位来说,当下不仅要对辖区内相关情况进行彻底排查,督促整改,更需要畅通居民举报或投诉渠道,以确保相关隐患被及时消除。其次,监管部门要督促小区业主委员会及物业服务企业,加大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的规范、管理力度,对违规行为要予以制止,不能以居民不听劝等为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要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及个人加大处罚力度,起到必要的震慑作用。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公众认识到电动自行车“上楼”可能带来的重大风险,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媒体报道显示,还有一些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及时出台、更新了适用于本地区的有关规定。如陕西省西安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关于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法律责任的通告》,其中明确提出,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不得上楼入户,不得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违反者将最高处以5万元罚款;因违规停放、充电造成火灾,构成犯罪的,将按“失火罪”或“消防责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
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商量的余地。电动自行车“上楼”的顽疾,再难治也得治。
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不能只靠劝
■ 杜 梨
应急管理部日前表示,将督促各地突出“三类场所”和高层居民楼等,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
据统计,全国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已连年攀升,具体来看,有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且超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90%的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如今,住宅小区高层多,人员密集、户外空间也并不宽敞,若遇火情、又逢夜间,逃生与救援难度都会增加。
无论是停放还是充电,电动自行车皆不可进楼入户,这是从现实事故中得出的血的教训,更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称,对于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有物业的,归物业公司管;没物业的,则由主管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管。应急管理部公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也对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乱充电行为给出了明确罚款细则。专门性法规之外,各地也都开展了多轮集中整治。但频发的火情,暴露出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相当严重。
从客观看,个别住宅小区仍未配备专门的充电区域,或是停放区既不能遮风避雨,还不能便捷充电,又或是堆满杂物,影响车主停放。而更普遍的情况是,即便车棚条件尚可,许多人仍心存侥幸,认为事故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哪怕车棚离单元门就几十米,也懒得走这两步。至于某些本当承担直接管理责任的物业,一则不大可能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监管,二则即便看到业主带车上楼、私拉飞线,或是碍于情面视而不见,或是批评几句却招来口角只得作罢。乱象普遍,真正被罚的案例鲜有听闻,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某种破窗效应。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如此巨大的存量之下,若是放任隐患存在,安全事故将防不胜防。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监督管理必须动真格。相关方面要负起责任、劝说到位,对于屡劝不改者,也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派出所报告,作出应有处罚。同时,有必要借助技术力量,比如安装电子围栏、电梯报警装置等;更有必要优化车棚停放与充电条件,在安全与便捷间找到最优解。当然,也要做好相关案例的宣传,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案例开始,传递出“真抓严管”的信号,打消某些人“反正没事”的侥幸心理。
安全问题最容不得“糊弄”。借此次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契机,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违规行为动真碰硬,管理每严一分,行动每快一分,安全便多一分。
根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要堵更要疏
■ 谢飞君
近几年,因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大多数人看到燃爆现场视频会深受震撼选择转发,但放下手机又往往“阅后即忘”,在现实中看到邻居推着电动车进楼,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面对频频发生的火灾,能否让社区居民对电动自行车楼内充电建立充分的风险认知,直接关系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防患于未‘燃’”。
首先,必须正视电动自行车本身存在的技术风险。近年来,随着轻便电动自行车占领市场,体积小、充电快的锂离子电池正不断替代传统的铅酸电池,但人们也发现,锂离子电池对温度敏感,更易出现过热、着火和爆炸风险。近几年国家消防救援局的公开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火灾数据逐年上升:2022年,全年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火灾1.8万起,比2021年上升23.4%;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又上升了17.4%。火灾数量上升与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增长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猜测和反思,这亟须主管部门统计发布权威数据给出定论。只有给予公众对电池技术风险的充分知情权,才能让他们在产品选购和电池充电时作出理性判断,从“最前端”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
有媒体报道,每年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中,与充电相关的火灾占4/5以上。因此,对于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国家和地方都有明确法规,很多小区也会张贴提醒。比如,有的小区通过安装智能梯控系统“拦截”电动自行车上楼,一旦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智能装置就会发出警告并无法关闭电梯门。又如,一些小区在一楼公共空地或地下车库区域开辟电动车集中充电场所,通过配置喷淋装置等消防设施设备,减少火灾发生概率。
然而,不管是安装智能梯控系统,还是建造集中充电场所,都需要小区召开业主大会,经全体业主表决同意后才能推进。由于各个小区中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业主人数不多,要动用全体业主的维修资金安装梯控系统并不容易实现,想让超过2/3的业主参与投票表决将小区的某块公共空间改造成集中充电场所,更是极难获得成功。因此,鲜有小区主动将这类议题提上表决议程,而这恰恰是小区杜绝火灾隐患的关键。
最近,各地都在开展排查住宅小区火灾隐患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违规充电、私搭乱建等现象,彻底排查,监督整改”。事实上,在小区居民的充电刚需面前,这些只能算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围堵之举。想要真正消除小区内违规充电的情况,需要负责检查的工作组从“检查者”变成“治理者”,沉到小区,和基层工作者一起向居民做好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让他们在“规范充电关系全小区安危”“集中充电理应集体埋单”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意在公共空间建造集中充电装置,才能根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