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间文化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爹”和“爸”

■ 李胜国 (河北)

儿时,每逢过年,在县城居住的姑姑会回来给奶奶拜年。小我几岁的表弟喊姑父“爸爸”,那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喊“爹”?每当我问父亲时,父亲总说“爸爸”的称呼在民国时期十分时髦,很多出国留学的人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都认为“爸爸”是一种既亲切又洋气的称呼。当他们回国之后,纷纷用“爸爸”取代了“爹”的称呼。

如今,我的孩子乃至周边的孩子全是叫“爸爸”,反倒是“爹”的称呼停滞在我们这一代了。

那天周末回老家,一进大门,我像儿时一样大喊了一声“爹”。六岁的儿子捂着嘴在一旁笑:“真怪,爸爸你在喊什么?”我蹲下身拉住儿子:“爹就是爸爸,爸爸就是爹。”

此时父亲已经见怪不怪了,我奇怪自己怎么也没有觉得怪。儿子学说话时喊的就是“爸爸”,难道现在的“我们”都“瞎洋气”?

回到家,钻进书房,搬出《说文解字》《辞源》……我要在“爸”和“爹”之间探个究竟。

不查不读真不知呀!一直以为“爸爸”一词是舶来品。实际上早在“三国”之前,“爸爸”的称呼便已经存在。三国时期魏张揖编撰的《广雅·释亲》记载:“爸者,父亲之转”“妈,母也”。可见在三国之前,爸妈的叫法就已经存在了。

而“爹”的称谓在北宋书籍《广韵·哿韵》中有记载:“爹,北方人呼父。” “爹”这个词源于北方的口语,按秦汉之前的古人说,“爹”这个词是属于蛮夷的口语,后来引进了,尤其是清朝以后大面积使用,《儒林外史》中有句:匡超人走到跟前,叫一声“爹!”儿子回来了!上前磕了头。

还有一个称谓同“爹”,但和我们现代的意义已是大相径庭了,那就是“爷”。在我的潜意识里,“爷”是“爷爷”,是祖父。但在浙江、苏州等一些地方就称自己的父亲为“爷”或“阿爷”。《木兰辞》中有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里的“爷”就是指父亲。我想我称父亲的哥哥为“大爷”应该就是从这个称呼来的。还有现在我们口中的“爷俩”,也多指是父子两人,大概率也是从这个“爷”的称呼中来的。

从字面上来看,“爹”在古代社会中表示拥有多个子女的父亲。因为从造字法上来看,“爹”字上面一个父字,下面一个多少的多字指代多个子女。当“父”与“多”联合起来,就表示有多个子女的父亲。

“爸”字的本意是子女跟随在身边。爸字上面一个“父”、下面一个“巴”,父指父亲,而“巴”字则有“附着”“黏着”之意。“父”与“巴”联合起来的寓意,表示孩子附着在父亲身上,引申为跟随在父亲身旁。一个称呼竟然有如此的渊源和讲究。

最是书香能致远,看来今后还是要多读些书才是。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