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鲁 晴
“我要为你们点赞,这个事情办得好,要特别感谢你们!”不久前,江西省修水县宁河戏春林班班主余荣先满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竖起了大拇指。今年年初,修水县全丰“非遗”展示馆正式建成运营,这是修水县人大常委会重视发挥代表作用、助力“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目前,修水县已建立非遗分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分别是全丰花灯、宁红茶制作技艺、修水贡砚、宁河戏;省级非遗项目3个,分别是麟祥堂罗盘、修水哨子、一圣仙娘花灯;市级非遗项目20个,县级非遗项目6个。其中,宁红茶制作技艺纳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江西省的新突破。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修水县人大常委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积极调动人大代表力量,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人大监督、社会参与的立体化保护格局,特别是通过召开“板凳会”这种接地气的形式,听民意、汇民智,使修水县“非遗”瑰宝得以薪火相传。
2023年5月18日,一场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丰花灯、修水宁河戏发展传承的人大代表“板凳会”在全丰镇上源村举行。“板凳会”上,20多位选民群众围坐在九江市人大代表、修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荣霞身边,你一言,我一语,敞开心扉谈问题、提建议。
修水县人大代表、全丰村党支部书记丁火龙说:“把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宁河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在今年的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我又提出了关于立项新建全丰镇非遗剧院的建议。”
“全丰花灯历史文化悠久,老少皆宜,是我们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目前缺乏固定场所进行排练、表演,发展非常艰难。”
“现在我们宁河戏戏曲班的年龄结构渐渐老化,对宁河戏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培养一位优秀的技艺传承人很不容易,我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
听完大家的发言,陈荣霞深有感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会’,邀请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听到了一些心里话,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对于发展壮大全丰花灯、宁河戏的殷切期盼,也明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记得住的乡愁,县人大常委会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监督政府推动非遗文化发展。”
为开好这次“板凳会”,修水县人大常委会做足了功课。在“板凳会”召开前,修水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梳理了历年来人大代表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的建议;该县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领教科文卫工委深入城区及古市、全丰、漫江等乡镇对一些重点文化企业、单位、非遗传承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结合前期调研,我们选择了丁火龙等代表在‘板凳会’上提出的《关于立项新建全丰镇国家非遗剧院的建议》进行重点督办。”该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建立全丰“非遗”剧院,代表们曾连续三年提出同一建议——修水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丁火龙等10名代表联名建议,立项新建“全丰花灯”“宁河戏”剧院;修水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丁咏慧代表建议,立项新建全丰“国家非遗“剧院;修水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丁火龙代表再次提出建议,立项新建全丰镇“国家非遗”剧院。
全丰花灯是一种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浓厚的民俗色彩,曲调由传统音乐派生而成,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修水宁河戏起于唐代,上承唐宋傩文化,中接戈昆雅俗两腔,是一种广撷湘鄂赣三省的戏曲,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丰花灯和全丰宁河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乡镇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至今的浓厚氛围并不多见,人大代表连续三年提出同一个建议,足见其意义重大。”该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代表连续发声,亟须人大督办“变现”。为督办好代表建议,修水县人大常委会实地调研,通过多次召开“板凳会”,认真梳理群众意见建议,之后,组织由相关职能部门、镇政府、村委会、传承人、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新建剧院的建议从政策层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针对项目建设资金紧张等问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利用闲置的建筑,争取项目资金进行改造,建立“非遗”展示和活动馆。在具体实施中,通过多方筹措推动,全丰镇对当地弃用的老宅进行装修布展,建成全丰“非遗”博物馆。
据了解,目前,全丰“非遗”博物馆收集相关物件300多件,集全丰花灯、宁河戏文化展示、学员培训、花灯排练、戏曲展演等多功能于一体。
“这是我们修水首个乡镇‘非遗’博物馆。”现如今,提起这个博物馆,修水人很是自豪。
追溯修水“板凳会”
“板凳会”是在村庄较为集中的屋场,摆上几个板凳,邀请选民群众话家常,以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选民群众当主角,充分激发选民群众提意见建议的积极性。
近年来,修水县人大常委会“板凳会”遍及全县所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早在2016年,修水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并就如何加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工作以“板凳会”形式开展座谈。
2022年,修水县人大常委会在全县开展代表联络站建设“三争三创”星级创评活动,按基础设施标准化、组织管理规范化、开展活动常态化、作用发挥多样化、特色亮点品牌化的要求,全面打造12个星级代表联络示范工作站。省、市人大代表和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定期进站开展接待选民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板凳会”,广泛听取基层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收集社情民意,有效激发了基层代表的履职热情。
如今,修水县各级人大代表通过“板凳会”广泛联系选民群众,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