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 方 (广西)
2014年,我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一次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百美村委坛浮教学点调研时,正是艾草茂盛的季节。山路边、屋角处,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丛丛、一绺绺,高高矮矮、星星点点的艾草遍布山野。当地村民素有吃艾叶糍粑、端午洗艾叶水、挂艾叶辟邪、艾灸治病的习俗,不起眼的艾草是每户人家不可缺少的家常物什。
一条土黄色山路蜿蜒而上,像长龙卧在崇山中的背脊,看不到龙首和龙尾。我随市人大常委会检查组一行到坛浮村开展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
坛浮村教学点地处十万大山余脉,所在地是革命老区、壮族地区、边远山区,在山区学校里颇具代表性。教学点离镇上13公里,之前村里的孩子到最近的百美小学要走4公里、约1小时,为了方便就近入学,当地设了这个教学点。我们原来的计划并没有这个检查点,因为担心在平原地区学校看不到义务教育更深入更真实的情况,就临时增加了这个点。
车速很慢,汽车小心翼翼行驶,山路弯曲难行。烈日当空,车外的气温达到38度,拐了好几个“之”字后,下了车,又爬上一个陡坡,终于看见山腰处掩映在几株翠竹下的教学点。簇新的混凝土平顶房是2013年刚改造的,一间教室、两间宿舍,简陋的黑板和课桌椅,黑板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九个高矮不一的学生,正在上课。
尽管没有提前作安排、打招呼,眼前的李老师衣着朴素,却仪表整洁。他热情地介绍,这个教学点仅有他一名教师,每天早上7点到校,打扫卫生迎接学生,然后开始全天的教学。因为学生是一、三年级,他采用复式教学法:第一节课先给低年级上语文20分钟,高年级预习语文;第二节课给高年级上语文20分钟,低年级写语文作业;第三节课给低年级上数学……如此循环往复。下午,合班上音乐、美术。从清早到下午放学,他很少有时间休息。他自嘲是“万金油”教师,包教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科目。当时由于原来的教师退休,眼看村里的孩子面临失学,他就申请从镇中心校回家乡支教,那时他已经60岁了。
这样的李老师,让我想起进山时路边一丛丛的艾草,再普通不过,却让简朴的教室顿时有了光彩。镇中心校的苏校长告诉我们,贵台镇是山区,像这样的教学点有16个。每个教学点距离村完小至少3公里,最远的10公里,一般是10个、8个学生,最多的有22个,各安排1名至2名教师,16个点一共有17名教师,其中16名是代课教师。如果没有他们在艰苦一线的坚守,村里的孩子就流失了。他最希望的是加大对山区教育投入、多办一些寄宿制学校,当然眼前还是要保留这些教学点以方便孩子上学。
当被问起有什么愿望时,李老师说,他退休后就回城里定居,最大的梦想是希望孩子们“后继有师”。
一路聊来,了解到实情,心里豁然开朗,我对要找的执法检查“问题和建议”有了新启发,感觉不枉这一路辛苦。
汽车缓缓下坡,回望“龙脊”渐行渐远,阳光下路边的艾草青青、生机葳蕤,想起17名默默坚守的教师,他们才是山区真正的脊梁啊!
两个多月后,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保障水平。如: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按照编制要求和学科结构需要,配齐配强教师,解决山区后继无“师”问题;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基层教师扎根艰苦地区、优秀教师到边远山区学校轮教支教;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作用,缓解农村学校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等科目教师紧缺问题;市、县级财政应按照每年不少于本地教职工工资总额2%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解决农村教师因缺少培训业务水平偏低等问题。
山区教育,如沐浴阳光的青青艾草,重现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