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艳 (浙江)
浙江省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法履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财经领域监督,自觉扛起人大使命担当,以高效能监督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学深悟透 提升专业能力
坚持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的重要抓手,把好人大监督方向性、目标性、原则性、系统性工作要求,切实提升财经监督三项能力。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提升政治能力。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第一议题学习、专题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聚焦聚力,全面提升人大财经监督队伍政治能力。强化广泛学习融会贯通,提升监督合力。把财经知识学习与其他法律法规和正在开展的监督工作有机渗透,实现主责主业和自身建设一体推进、同步见效,推动联动机制深化和监督合力形成,以学增智为人大财经监督蓄力赋能。强化人大代表主题培训,提升履职能力。聚焦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新建立人大代表分类培训机制,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财经领域代表专题培训,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做好人大工作的思路、能力和措施,转化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履职成效。
把握系统观念 打造闭环体系
坚持系统集成,结合海宁实际,重塑任务责任体系、工作清单体系、评价标准体系、整改服务体系,着力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内外兼修打造财经监督闭环。做好建链文章,重塑任务体系。聚焦财经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经济工作监督、预算审查监督等,结合常委会年度监督议题,系统梳理“民情直通车”征集民情民意、“三联三督”代表主题活动等“41+N”项监督关键抓手,集成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相结合的履职模式,以“清单+专班+闭环”的机制系统构建人大财经任务体系。做好补链文章,重塑工作体系。分类绘制工作推进监督流程图,形成“一个工作任务一套标准流程”。综合运用专题审议、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项视察等多种监督方式,形成人大委室协同、政府部门联动、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各方社会力量共推的推进机制,同时强化数字赋能,实现数据贯通、业务贯通和工作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做好强链文章,重塑评价体系。重塑人大财经监督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构建优化营商环境、亩均效益评价等重点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民生实事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等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民生实事项目、部门评议等的满意度测评机制,着力提升监督针对性。做好延链文章,重塑整改服务体系。依托“民情直通车”、财经联网监督系统、“代表码”等数字化应用,对监督发现问题建立问题交办、整改督促、办理跟踪、效果评价的闭环整改服务体系。同时,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建立省、市、县、镇(街道)四级人大联动机制要求,创新设立营商环境监督联系点和观察点,以点带面推动问题整改。
坚持守正创新 拓展监督领域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固本、创新提效,在不断探索中深化拓展监督领域,打造有辨识度的监督成果。经济监督从碎片化监督向制度化监督拓展。在全省县(市)一级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办法》,系统梳理了经济监督的3个方面12项经济工作和事项,推动财经监督体系化制度化。制定出台《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监督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1457”工作法体系化开展对营商环境的持续监督、跨届监督、跟踪监督,助力全面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再突破,打造“海督营商”监督品牌。预算审查监督从收支平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绩效拓展。深化专委审、专业审、重点审、专题审“四审”联动的人代会前预算审查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绩效评价与政策完善、预算安排挂钩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镇街人大“1+3”模式深入实施,围绕预算审查监督一个中心,每年开展一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选择一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闭环式监督,关注一家国资公司,以“小切口”见“大成效”。国资监督从程序性监督向系统集成监督拓展。建立“综合报告+专项报告”相结合机制,全面加强企业国有资产和国资公司运行情况监督,对重点经济发展平台、国资公司运行情况开展审计调研。创新开展开发区国资管理监督,纵深推进国资监督范围全口径全覆盖、监督体系系统化集成化。审计监督从单一力量监督向贯通协调监督拓展。创新建立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着力形成监督项目联动、审计报告审议协调、审计整改联合督查、重点领域内部审计监督协作以及监督成果互通共享5大机制,实现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双向闭环监督,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