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超 (新疆)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昌吉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庭州大地异彩纷呈。
规范化搭建平台
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新阵地
高标准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在全疆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昌吉实践”的实施意见》,重点从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5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2024年以来,在全州创新建立3个县(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14个乡镇(街道)实践基地、45个“人大代表之家”实践点。昌吉市实践基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理论指引6大板块,突出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法治、基层民主的实践与发展,达到看有场所、听有故事、写有经验、具有昌吉辨识度的标准。
高质量提档升级“代表之家”。坚持把“人大代表之家”打造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基层单元,2018年以来,在研究总结原有“人大代表之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建、管、用、考和提升规范等配套制度办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代表之家”建设、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意见》《关于“代表之家”规范化建设管理的意见》,推进“代表之家”按照“六有”标准建设,注重一室多用、共享共用,因地制宜落实“代表之家”场所,推动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根据运行情况,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州“代表之家”建设现场观摩会,坚持从布局、建设、管理、制度、活动、考核6方面进行迭代升级,着力打造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综合体。
智慧化赋能代表履职“一码通”。在实现“人大代表之家”实体平台优化提升基础上,积极搭建代表网络工作平台,并与实体平台双轨并行,有效破解时间空间制约。指导各县(市)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为代表履职赋能,依托各自资源、结合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构建“实体+网上+掌上”模式,组织代表把线上线下民意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面对面”,又要“键对键”,确保群众“有呼声能够第一时间反映,有困难能够第一时间诉求”。实施人大代表“一人一码”赋码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亮出身份、亮出承诺,在适当场合公开人大代表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息,实现群众意见“码上提”、人大代表“码上答”。
多样化开展活动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样板
全面开展“万名代表进万家”活动。按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部署要求,扎实开展“百年辉煌感党恩、万名代表进万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万名代表进万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名代表进万家”活动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人大代表大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深入宣讲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衣食住行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代表真正把根扎在群众之中,推动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
“七带头、十个一”活动规范代表履职。2020年,制定《关于开展代表“七带头”“十个一”活动的规范(试行)》,通过编组进“家”集中开展活动,组织代表以“家”为桥梁开展走访、接待选民活动,累计组织人大代表走访选民64.8万人次,推动解决事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5万余件。以“家”为窗口开展履职承诺、述职评议活动,实现全州5496名五级人大代表全覆盖、常态化。以“家”为平台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议政日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议政日4150场次、“三查(察)”活动7000余次,推动实现代表之家常开门、代表活动常开展、代表履职有实效。拓展“代表活动+”工作模式,把代表活动与村民说事日、“街道派单、部门接单”等工作相结合,与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监督、公益志愿服务等工作相衔接,制定《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办法(试行)》,重点对人大代表受邀参与人民调解、人大代表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作出规定。
“双联系”为代表履职搭建新通道。健全完善“双联系”制度,制定出台昌吉州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办法等制度办法,细化规范联系形式、内容和要求,按照“注重一线代表、涵盖不同行业、兼顾年龄性别、考虑专业技能、发挥联系作用”的原则,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联系5名代表,代表每人联系10名选民,每位代表在广泛联系群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固定联系一定数量的选民,重点联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畅通民意表达和反映渠道,推动“双联系”工作向实处做、向深处做。
多维度开展监督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作为
持续推进电视网络问政,问出实效。2022年,按照州党委要求,昌吉州人大常委会试点开展人大代表电视网络问政活动,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人大代表电视网络问政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对问政前的准备、开展问政工作、问政工作督办、问政结果运用等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向社会公开征集问题线索机制,运用视频直播、网络互动等方式,增强专题问政社会效果。例如,呼图壁县围绕“加强物业管理”主题,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平台直播,开展“民呼我应”电视网络问政活动,强化跟踪问效,推动问题解决,达到“一问多赢”的社会效果。
全面推行“微实事”,紧贴民生。2020年,州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昌吉州“微实事”资金监督使用办法》,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的原则,完善“微实事”项目实施的监督程序,深化群众有参与、代表有发声、申报有条理、建议有转化、评估有依据、验收有程序、资金有落地、项目有成效的完整的人大代表建议“微实事”办理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基层调研、视察或依托“人大代表之家”开展“七带头、十个一”活动,收集民意,解决民需。四年来,“微实事”得到县(市)党委大力支持和各族群众广泛赞誉,“微实事”专项资金列入县(市)财政预算并实现动态增长,全州累计投入5700余万元,推动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微实事”800余件。
持续开展“两长、局长·代表面对面”活动,展现监督刚性。持续开展“两长、局长·代表面对面”“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活动,邀请同级地方国家机关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与代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切实打通人大代表与“一府一委两院”联系的通道。指导县(市)常态化开展“两长、局长·代表面对面”活动,各县(市)累计开展40余场次,跟踪解决问题1000余件。坚持把人大监督与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完善人大代表全流程参与、全要素监督的制度机制,推动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出台前征求代表意见制度、政府领导领办督办代表建议等5项制度办法,法检两院出台常态化联系代表、每半年向代表通报工作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增强主动接受代表监督的意识,提升人大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