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张 樾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2019年1月18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深刻阐明了三地关系。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作为新时代布局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京津冀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护航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历程中,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工作,就是三地人大以高质高效履职为区域发展凝聚动能的切实举措和生动缩影。
稳扎稳打:运河保护于法有据、有理可依
大运河自北向南,将京津冀紧密地串在一起。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人大紧扣“协同”这个关键词,通力合作,开展了多项协同立法、协同监督工作,为保护大运河积聚起澎湃人大力量。
2022年,三地人大同步出台《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明确了要坚持立法、执法与监督协同推进,探索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将协同保护大运河纳入了法治轨道。
立法先行,监督紧随。2023年,三地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步通过《关于构建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三地人大开展协同监督由常委会负责同志带队,列入常委会监督计划的调研报告或专项报告等监督成果需提请常委会审议。同年12月,在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三地人大确定2024年就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开展协同监督。可以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就是三地人大协同监督的“首选项”。
2024年2月到4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分别围绕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监督召开会议,掀开了为大运河京津冀段进行“全面体检”的崭新一页。
步调一致:监督工作群策群力、精益求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相关指示批示精神,此次执法检查过程中,京津冀三地人大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研究,将协同监督分为本地检查与协同检查两个阶段,更明确检查范围涵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旅融合发展等各个方面,确保执法检查“不留死角”。
握指成拳是京津冀三地人大协同推进的生动写照,也是确保监督工作有序推进的必要方式。互相学习、互促共进,三地人大在执法检查过程中积极寻求协同监督的突破口,不断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迈上新台阶。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执法检查组成员在深入实地察实情的基础上,积极与兄弟省市人大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在高标准协作中为以后更好协同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精彩蝶变:古老运河焕发新貌、愈加鲜活
目前,三地人大常委会均已分别对各自区域内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一幅水脉文脉相交融的画卷逐渐铺展在我们面前。
千年运河,贯穿古今。流淌了2500余年的大运河有其特殊之处。与其他文化遗产不同,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播的纽带,更推动了沿线的繁荣发展。在协同监督的过程中,“大运河对沿线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凸显”是三地人大的共同感知,实现文化遗产“活”起来与生态环境“绿”起来的齐头并进、遗产保护传承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向奔赴也成为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颜的必然回答。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