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韦 蒋
从路灯配套到灌溉设施建设,从房屋规划到乡村产业振兴,每一件建议都饱含对村民福祉的深切关怀。多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大代表王昌来扎根基层,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民生需求,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点亮村道 保障出行安全
夜幕降临,溧水区杭村集镇的路灯时常因太阳能蓄电不足而显得昏暗,给村民的夜间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王昌来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路灯日常维护与考虑引入更稳定光源的建议》。
“路灯虽小,却是村民安全出行的基本保障。我们应当重视起来,确保每一盏路灯都能在夜晚为村民照亮回家的路。”王昌来说。
为此,王昌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约见有关部门负责人,推动制定详细的路灯维护计划。并且建议政府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将部分老旧路灯更换为更为高效、耐用的直供LED路灯。王昌来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以前的路灯亮度问题,还能为杭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王昌来的推动下,杭村的路灯很快安装配齐,居民夜间“出行难”得以解决。村民们纷纷表示,在王昌来的努力下,现在夜晚出行更加安心了,也感受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怀。
灌溉无忧 助力粮食丰收
杭村,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农业生产灌溉设施的配备是村民丰收的重要保障。平日里,王昌来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了解灌溉设施的实际状况和村民们的实际需求。经过走访调研,王昌来发现,村里不少灌溉设备已经老旧不堪,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农田的灌溉问题更加突出。”王昌来说。
为了解决当地农田“灌溉难”这一问题,王昌来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新建姑塘拐村提升站并全面维修升级现有灌溉设施的建议》。他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动员村民们参与进来,共同为改善灌溉设施出谋划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和紧张施工,新的水利提升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原有旧的灌溉设施也得到了全面维修和升级。
村民们纷纷表示,王昌来的建议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对粮食丰收充满了信心。
旧貌换新 建设美好家园
“要想彻底改变集镇面貌,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王昌来说。近年来,许多老旧集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亟待更新改造,杭村集镇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王昌来提出《关于统筹规划集镇沿街房屋建设的建议》。他希望通过科学规划,彻底改变老集镇破旧、脏乱差的面貌,让杭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我们将打破层数限制,允许沿街住户根据家庭人口实际情况申请改扩建;同时建立外立面方案图册,鼓励居民对外立面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这样一来,集镇街道两侧的房屋将变得更加协调美观。”王昌来在施工开始前,详细向村民宣讲政策,描摹了杭村未来的崭新蓝图,他的构想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在集镇改造实施过程中,王昌来聚焦听取民意、擘画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先后多次以代表身份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和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他还协调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为居民改扩建房屋提供便利和保障。
有了规划引导,杭村集镇逐渐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沿街更加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商铺更加规范有序、和谐统一,住宅更加美观大方、便利舒适。
“现在,我们杭村的人居环境是越来越美、越来越好。住在农村,也有了城市花园的感觉。”村民们纷纷点赞。
多年来,王昌来作为人大代表,始终坚守初心、履职为民,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为人民解忧、为人民服务的贴心人。“未来还将继续秉持初心,为杭村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昌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