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竹 (河北)
在我的老家冀北平原,每年国庆正是玉米成熟时,十里八乡都在用丰收为祖国母亲庆生。近些年机械化秋收普及,但那些人工掰玉米的美好记忆却从未离我远去,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记得小时候,每年国庆假期,我们都要和大人们一起去地里掰玉米。我们家有十来亩地,每年掰玉米都是个大工程,所以每次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那时没时间、没条件去各地旅行,也失去了追求诗和远方的机会,但掰玉米的乐趣却也是旅行所无法替代的。
出发前,奶奶总要为我们带好补给:除了用瓶子装好的白开水之外,还会给我们带上鸭梨等家里现有的水果。虽然那时的物质远没有现在丰富,但每当我们累得筋疲力尽想逃回家时,那些水果都像“及时雨”一样,驱散了我们身上的疲惫。
玉米秸秆长得比人还高,玉米穗上的毛须落到身上,让人浑身发痒,所以掰玉米时必须“全副武装”。除了穿好长袖上衣和长裤子之外,帽子也必不可少。最早的时候,我胳膊短,一伸手还够不着玉米,只能踮着脚掰。大人们一趟能掰两垄玉米的时候,我速度慢,只能掰一垄。我不服气,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手扶住玉米秆,一手稳住玉米,使劲儿向下用力,直到玉米掉下来,我再把它扔到大人们堆的玉米堆里。
那时的玉米长得茂盛,叶子很密,在里面干活儿久了会让人有些透不过气。不过好在垄长有限,埋着头一直干,总能掰到地头儿。
重复做一件事儿,总有腻烦的时候,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孩儿来说,忍耐力还是差了一些。好在田间地头还有很多乐趣等着我去探索。干活儿干累了,就找根甜秆儿解渴。我们经常比谁找到的甜秆最甜,争执中乐趣无处不在。
除了甜秆,地里还有很多蚂蚱。逮蚂蚱,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那些蚂蚱可真够狡猾的,穿着绿色衣裳的总趴在绿草叶儿上,穿着棕色衣服的蚂蚱又藏在地里残留的小麦秸秆上,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看不见它们。好在我们早就练就了一双慧眼,所以再狡猾的蚂蚱也逃不过我们的眼睛。发现目标后,我们屏住呼吸,轻轻地走过去,如果这时它没感知到危险的来临,我们就伸手像盖盖子一样,把它扣在地上,再用手指把它攥住。而有些蚂蚱却机警得很,虽是蹑手蹑脚地走近它,就在我们俯身去捉它的一刹那,它却飞走了,扑了一空。捉蚂蚱的乐趣就在于和它们斗智斗勇的过程。有时运气好,捉到的蚂蚱能穿满好几串狗尾草,在那个年代,油炸蚂蚱绝对算得上一道美味。
我们小孩子就这样一边玩儿一边干,干的活儿虽没有大人们多,却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到了傍晚,拖拉机满载着一车玉米和我们的欢笑,在落日的余晖下,缓缓地朝家里开去,亦是一道温馨的风景,温暖着我的整个童年。
当国庆邂逅丰收,感受到喜悦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更有淳朴、勤劳、心怀希望的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