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公炎 (浙江)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制定完善了涵盖党的建设、履职行权、内部管理、考核激励四个方面39项制度规定,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持续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完善立法制度 提升法治水平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立法制度,以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立法机制,为金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出台《金华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全面规范地方立法活动,详细规定了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内容要求,明确了各级立法机构的职责权限,确保立法工作有序进行。强调立法工作必须紧密结合金华市的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同时严格确保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建立立法评估机制,对立法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建立立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立法专家咨询制度等,广泛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确保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监督,确保立法过程公开透明、立法结果公正公平。制定《金华市立法工作规范》,深入整合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充分融合取得立法权以来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严格规范从立法规划编制到法规草案起草,再到公布施行的各个环节要求,构建了“三张清单一图一平台”立法核心指标体系,将“三张清单”,即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目标清单,作为部门起草、司法行政部门法制审核以及人大常委会审议等环节的重要参考,从而确保立法工作能够更为精确地聚焦核心问题,实现了地方立法工作质的飞跃,为立法工作的高效开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强化监督机制 助推依法行政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致力完善监督机制,切实推动政府工作规范高效。通过定期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对政府在各个领域的工作进展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广泛开展执法检查,深入一线实地察看政府部门的执法情况,确保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现象。通过专题询问的方式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深入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督促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四联动”制度。“双联系”让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紧密相连,人大代表又与群众紧密相连,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监督链条。“四联动”机制拓宽了代表的知情知政渠道,如基层单元参与立法,使法律更贴合实际;协同监督,提高监督合力;民主决策,保障群众参与权;基层治理联动,推动政府工作在基层落地。近年来,还持续推进“四好”代表联络站建设,全面推广应用“民生在线”“民情快递”基层单元模块,谋划探索多种督政议事特色场景建设,创新推出“代表履职考评指数”等,实现数字化管理、实时化监督,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促进了联络站规范运行,也增强了依法履职的实效。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十分注重发挥代表作用。鼓励代表积极提出议案建议,为确保议案建议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完善了办理机制,加强对办理过程的跟踪和督促。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问题解决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
优化组织制度 提高工作效能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优化组织制度,提高工作效能。着眼增强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的组织体系。紧扣“好班子、好队伍、好阵地、好机制、好载体”的“五好”要求,优化组织结构,配强队伍力量。着力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从原来的30%提升至目前的50%,确保常委会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委员占比已达到45%,有效提升了常委会的整体工作水平。近年来,共引进法律、财经、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15名,进一步增强了常委会的专业能力。重视党务干部的能力培养,深入开展“比担当争一流、比实绩争荣誉、比创新争突破”的“三比三争·先锋领跑”活动,每年组织全市人大系统基层党务干部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常态化开展代表履职能力学习培训,创新实施“四分类四提升”机制,科学组织“双岗建功”等主题活动,不断完善代表建议制度,如“预交办、重点办、二次办”等,着力提升代表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履职能力。以提升支部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为重点,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每月对机关党委、各支部教育管理、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考核,作为年度“两优一先”评比依据,推动基层党组织各项基础工作规范落实。在全市人大系统构建培训联办、学习联动、活动联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凝聚人大工作合力。
加强基层建设 推动民主发展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基层人大工作,大力加强乡镇(街道)人大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明确职权机制,批转《中共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乡镇(街道)人大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为乡镇(街道)人大提供明确的职权界定和运行机制指导。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健全完善村(社区)依法自治机制,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制度建设,确保基层群众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加强对基层组织的规范化运行指导,推动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堡垒。创新构建智联机制,推广全员亮身份、“有事‘码’上说”,推动人大代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进站活动,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使代表履职根据地成为社会治理前沿地。全市共建立1800多个代表联络“站·点·岗”,实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情常联。这些联络站不仅为代表提供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还成了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创新实施代表履职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监督,增强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召开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人大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加大对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代表活动的经费保障力度,确保人大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