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舟山市定海区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五年磨一剑 ”

助力“涝灾之源”变“海上云廊”

图为东海云廊运动休闲绿道(简称“东海云廊”)如期全线贯通并对外开放时,群众健身的场景。

■ 本报通讯员 史 记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长期饱受台汛之苦。

为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关切,彻底祛除城区内涝顽疾,定海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久久为功,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围绕水系规划,开展专题视察和监督活动,持续接力推进全区防洪排涝(水系)治理,助力政府转变治水思路,根治防洪排涝痛点。

在定海区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推动下,定海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实施,“五山水利”工程(东海云廊生态带)及其配套子工程连续5年“接力”被列为政府民生实事票决项目,通过持续跟踪监督,实现了“五山水利”工程高质量如期完工。2023年,总长约25公里串联城区五座山的东海云廊生态休闲绿道全线贯通,发挥其防洪排涝、休闲运动、旅游观光等综合功能,成为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的经典案例。昔日只会给定海老城区带来涝灾的山体,已是广大市民徒步、健身的绝妙之地,成为定海的一张金名片。

助力系统打好海岛治水“组合拳”

2019年10月,“利奇马”“米娜”台风侵袭,城区受淹严重,社会反响强烈。定海区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伤疤”,在灾后第一时间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区防洪排涝设施存在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客观论证洪涝成灾原因。

定海区委、区政府专题听取了区人大调研情况报告,区政府科学编制实施《定海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区大面积滞涝问题。2020年1月,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在认真梳理历届水利监督工作重点基础上,将“五山水利”工程列为年度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并在区人代会表决通过,彻底补齐中心城区防洪排涝短板。

民生连着民心。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和区防洪排涝三年行动计划,自2020年以来,“五山水利”的配套子工程项目在区人代会上“接力”,由全体区人大代表票决成为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同时,定海区人大常委会建立工作机制,形成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全过程监督闭环,确保“五山水利”工程的每个防洪排涝项目都“过程可查、结果可评、成效可检”。

定海区政府积极转变治水思路,坚持立体治水的系统思维,精准聚焦“上面来水大、中间蓄水差、下游排水慢”问题,以中心城区外围五座山体为主框架,一体推进“上拦、西调、中提升、内循环”四项工程,大幅减少进城洪水总量。2022年9月,定海区迎来登陆舟山市的最强台风——“梅花”,“五山水利”工程发挥出巨大作用,积水迅速消退,定海老城区没有出现“汪洋一片”的场景。

擦亮海岛“水利+工程”金名片

2022年“五山水利”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后,定海区人大常委会把监督重点转移到将水利工程施工便道改造利用上来,大力推动政府同步打造集健身、休闲、观景、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运动休闲绿道,扩展海岛有限的空间资源,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当年,区人代会票决通过“五山绿道”项目,变施工便道为休闲绿道。

绿道修建期间,定海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常抓不懈,多次组织专题调研组开展跟踪监督。2023年5月,东海云廊运动休闲绿道(简称“东海云廊”)如期全线贯通并对外开放。

随着东海云廊的对外开放,定海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重点转移到完善云廊管理、放大云廊经济效应上来。2023年7月,定海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民生面对面·区委书记走进基层单元”活动,活动中,市、区人大代表和商圈、住宿业、餐饮业等行业群众代表围绕东海云廊全线开放后带来的变化及下一步发展方向积极建言献策。区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进,形成人大督办清单,全力助推政府持续优化服务配套,提升东海云廊品味和城市形象。

2024年6至8月,为进一步优化东海云廊和东海百里文廊沿线业态布局,定海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专题调研,20余名专业代表组团详细考察业态布局情况,认真分析研讨优化沿线业态对策建议,提出完善基础配套、驱动产业融合、带动本地经济、扩大品牌影响等具体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参考……

据介绍,定海区人大常委会将督促政府布局云廊商圈,谋划新业态,积极培育云廊经济。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