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高薪诱骗等违法案件,并于10月18日公开发布,释放出强监管、促就业的明确信号。
【点评】违法招聘,破坏就业市场秩序,侵犯求职者合法权益,必须严肃治理。在专项整治集中查处违法招聘案件之外,更要建立起遏制违法招聘的长效机制,完善对企业招聘行为的日常监管,对所有违法招聘行为说不。
治理明目张胆的“有形违法”,求职者提高维权意识,发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虚假招聘、就业歧视,向监管部门举报,监管部门介入查处,就可打击这类违法招聘。而对于“隐形违法”的治理,则是打击违法招聘的重点与难点,因为这类违法招聘行为一直被求职者吐槽,但却存在“查处难”“监管难”的问题,导致有的用人单位、社会机构肆无忌惮。
这就需要探索建立针对“隐形违法”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方面,要跟踪监督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收集求职者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意见,从“诚信”与“公平”角度,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评定,督促用人单位诚信招聘,促进就业公平。另一方面,对于求职者意见集中的用人单位,监管部门要建立“抽检”与“巡检”制度,在不干涉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情况下,查处用人单位的“隐形违法”行为。这不但可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也有助于推进用人单位形成科学的招聘、用人评价体系。(熊丙奇)
大数据杀熟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事件】“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价格相差近一倍!”“我是‘钻石会员’,打车的价格却比新会员还高”……在网络投诉平台上,网友留言表示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仍不时发生,令人难以接受。
【点评】大数据杀熟让消费者成了任由商家围猎的猎物,祭出“大杀器”、高效治理这一乱象迫在眉睫,不能让大数据杀熟成了消费者摆脱不掉的欺客套路。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监管漏洞,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其次,应完善惩戒依据,明确处罚标准,提升执法效能。其三,要加强行业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规范平台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合理使用。此外,还应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相关部门可通过提起民事侵权公益诉讼来纾解消费者维权困境,更好遏制大数据杀熟行为。
大数据杀熟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期待相关方面能划清红线、动真碰硬、形成合力,用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撕下大数据杀熟的“遮羞布”,尽早让这一乱象销声匿迹,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营造公平、良好的消费环境。(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