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提能砺为,夯实“提”的根基

■ 本报通讯员 何浩光 坚持人民至上 交出民生满意卷 湖南省汝城县人大常委会抓实“提、办、督” 不断提升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质效——

2023年9月,汝城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实地跟踪督办加强城市防洪抗灾建议办理落实情况。 2024年5月,代表们深入基层收集社情民意。 2024年6月,汝城县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加强和规范第二自来水厂供水管护的建议办理落实情况。 2024年8月,汝城县人大常委会开展“温泉+”与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调研。

今年6月,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举办了2024年第一届金银花文化节暨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现场客商云集,初步达成意向性认购金银花37万千克。该县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年产值近2亿元,大大充盈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这是汝城县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关于培育发展汝城县中药材特色产业的建议》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汝城县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大代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落实到代表履职全过程各方面,交出了一份代表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的优异答卷,连续三年代表建议的办复率均为100%,代表满意率达99.8%以上。

“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感觉自己是履职‘小白’,不知从何入手。”许多新当选的人大代表对如何履职尤其是如何提建议感到迷茫。汝城县人大常委会采取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联动的方式,分期分批开展代表履职线上+线下、异地学习交流+个人自学、集体研学、以会带学等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打磨代表建言献策基本功。换届以来,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两轮代表初任集中培训,组织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及部分人大工作者赴陕西延安开展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并进行了多次规模不等的异地人大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有效提升了人大代表综合素养与履职水平。

如何让代表们既能“坐堂听民声”,又能“下访问民情”?汝城县人大常委会统一思想,健全完善了225个村级(含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落实县级领导和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多级代表联动履职、代表轮流进站履职等工作制度,多维度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2023年3月,汝城县人大代表谭优茂进站履职时获悉,大坪镇逢圩日墟场摩托车、货车车位不足,人们只能违章挤占圩场,或者去很远的地方停车,群众颇有怨言。谭优茂立即联合其他代表开展实地调研,并在人代会期间提交相关建议。在人大的推动下,政府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将办公楼后的600多平方米闲置荒地改造成公共停车场,解决了当地逢圩日停车难、道路堵、圩场塞的困境。“联络站让代表们感受到‘履职之家’的温暖,更加畅通与群众沟通联系渠道,我们接访听民声、为民办实事的劲头也更足了!”谭优茂高兴地说。

为了鼓励人大代表更积极主动提出真知灼见,汝城县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监督成果转化运用实施暂行办法,健全完善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办法、县人大常委会专家库管理办法、人大代表小组活动经费和代表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推行会前引导、预审筛选等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代表开展会前调研走访活动。2023年8月,汝城县人大代表朱红龙为巩固拓展常委会关于加强城市安全防洪抗洪调研成果,提出《关于提高老城区防洪排涝能力的建议》。常委会认为这是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好办法,随即组织县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与代表座谈面商,最终促成影响城关河道排洪的南门桥得以重建,并启动老城区东西正街排涝箱涵建设工程,储备了11个排水防涝项目,群众普遍关心的老城区防洪排涝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高位推动,凝聚“办”的共识

汝城县人大常委会争取县委的支持与重视,创新并推动实施“县委每半年统筹调度一次、县人大不定期跟踪督办、县政府每季度研究部署一次”的代表建议办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将“县财政每年要安排300万元以上的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列入县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重要条款。县政府把办理代表建议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实施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务求办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023年10月,汝城县人大代表朱美华在参与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大行动时,发现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靓化等方面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群众参与意愿不强等短板,于是在当年年底召开的人代会期间提出了《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汝城县人大常委会邀请朱美华深入各乡镇、各村组开展督办活动,对承办单位提出指向性、操作性强的参考意见,最终促成地方财政整合资金5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全县拆危拆旧、村容村貌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6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回收站点,全县农村垃圾回收站点覆盖率达79%,大大提升了美丽乡村颜值,为2024年10月召开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和美乡村建设湘南片区现场推进会提供了汝城现场。

“我受邀参与了建议办理的全过程,欣喜地看到政府办理力度大、投入足、成效显,群众幸福感成色足,我也收获了满满的履职成就感!”朱美华由衷感叹道。

汝城县人大常委会与政府及相关部门保持经常性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共同查漏补缺、主攻难点,并要求承办单位与提出建议代表零距离面商面复,虚心接受代表问询,以高质量建议办理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有代表提出《关于加快老城区西街建设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为了解决老城区西街环境差、安全隐患多这个“老大难”问题,县政府组织城管、住建、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行动,多次邀请提出建议代表现场观摩,欢迎他们“挑刺儿”,最终建议落实,拆除了区域内22户33栋危旧房屋,整治规范两边强电线路,道路由原来的2米拓宽到12米,安全隐患妥善消除,群众赞誉有加。

为了让一大批走在先、干在前、当表率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汝城县人大常委会利用省市主流媒体和人大系统宣传阵地,着力讲好人大代表尽心尽力为民履职的风采故事。县人大代表朱凤英扎根瑶乡九如村,建言献策引进服装厂促成老百姓家门口就业,带领群众发展生姜、辣椒、罗汉果等富民产业,实现了小村庄大变化的美好愿景。县人大代表邓永红发挥代表优势和作用,围绕旱塘村发展生态茶业多方呼吁,促成当地群众实施“农户+基地+合作社+工厂”规模运营模式,发展高山无公害有机茶产业346.7余公顷,新上生态观光、餐饮民宿等富民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达12.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8500元,该村由昔日贫困村蜕变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以贯彻落实全省法治护航高质量、高水平机关建设两个“三年行动”为契机,汝城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对代表建议办理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组织开展全县履职优秀县人大代表、优秀代表活动小组、优秀代表建议及办理先进单位等七项评选表彰活动,并报县委,作为班子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闭环管理,提升“督”的力度

近两年来,结合“四下基层”要求、“走找想促”为民办事活动,汝城县人大常委会实施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各委办对口督办、常委会代表工委协调督办、代表全程参与的“大督办”机制,凝聚力量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推进工作。

为了达到“1+1>2”的工作效果,由常委会代表工委总协调,县政府办督查室共同参与,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对口负责所联系承办单位加强全天候跟踪督办。各乡镇人大紧跟县人大常委会部署,组织区域内代表视察,督促建议落实,推动建议办理工作在基层开花结果。

代表建议办理过程中,汝城县人大常委会不仅看重“满意率”,更注重“办成率”,尤其关注承办单位是否拿出“真金白银”和硬核行动。紧扣教育、医疗、文化、环保、养老、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常委会每年研究确定6件至10件重点督办建议,由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和各专门委员会加强重点督办,着重推动一些重大民生项目的妥善解决。2022年年底,汝城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县人大代表黄利琴领衔提出《关于加强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的建议》,该建议被列入2023年度重点督办建议。为了让建议办出成效,汝城县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了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专题询问。在人大的推动下,县政府制定了城区交通应急疏导管控预案,实施“一校一策”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整治。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常态化开展动态巡查和执法整治,高质效完成30余次重大活动交通疏导管控任务。

每年年底,汝城县人大常委会都对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回头督、回头改”。在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汝城北控水务(县第二自来水厂)供水管护的建议》,今年是常委会连续跟踪办理的第三年。在常委会的持续督促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农村供水管网日常管理维护,进一步优化供水水质、抄表收费、用户服务等基础工作,分阶段、按批次推进落实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2024年完成53个农村供水T口户表改造,安装智能水表7321个,维护供水管道161千米。村民表示:“县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像保护自己眼睛那样保护我们的饮用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建议办理无小事,点点滴滴暖民心。汝城县人大常委会将建议办理工作作为发挥人大代表重要作用、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重要抓手,在“提、办、督”上用足绣花功夫,形成工作闭环,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落实好每一件代表建议,群众收获了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可视可感可及的生动实践书写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汝城新篇章。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