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上一版   
下一篇

娲皇宫:天下第一“活楼”

■ 洪建国 (北京)

翻开人类历史的扉页,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直传承了上千年,人们对有着创世之功的盘古、女娲尊敬有加,在多地建造盘古庙和女娲庙加以祭祀。相传,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的中皇山下、清漳河畔,正是中国神话传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于是古人就在这里建造娲皇宫,以此纪念这位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有史记载,娲皇宫最早建于汉文帝时期,当初规模很小,只是一座小庙。北齐时期,文宣帝高洋在这里修建途中憩息的行宫,辟有三石室,雕刻有数尊神像,以女娲为首。后来,娲皇宫越来越有人气和名气,竟成为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

来到中皇山下,远看娲皇宫所在山体,像是一把太师椅,山上郁郁葱葱,娲皇阁坐卧在椅面上。山脚下有“三宫”,穿过山前首庙朝元宫,路过停骖宫(歇马殿),停骖宫是一行宫,为圣驾及香客休憩处,由子孙殿、南北厢房和西门楼组成。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娲皇诞辰之日,民间在此宫举行众神庆寿之仪,热闹非凡。停骖宫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和一幅壁画:“伺辇图”,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此宫的正殿、配殿分别是悬山、硬山式建筑。

沿着登高路上山,路过水秀亭、山明亭、望漳亭、眺峰亭,抬头上看,便是中皇山最高处的娲皇阁,它紧紧地贴附在悬崖峭壁上,像一张单薄的纸,随时有可能被大风吹走,因此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再向上攀,在山眉处辟有一处略微宽广的小平台,这里竟然隐藏着一个大世界,不但建有山门、皮疡庙、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水池房等大小12座建筑,而且有始凿于北齐年间的摩崖石刻,有《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说教戒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华经》6部经书,这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处,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娲皇阁底基有北齐石窟、眼光洞石窟、蚕姑姑石窟,令人惋惜的是窟内石像大都残缺不齐,但庆幸的是洞内壁环刻经文保存还算完好。

作为娲皇宫主体建筑的娲皇阁,背倚悬崖,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建造在北齐石窟的洞顶之上,它以条石拱券为基,在石基之上先是建造华夏始祖庙,庙上又接连建造了“清虚”“造化”“补天”三层楼阁。娲皇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悬空而立,直入云霄,看上去很像山西大同恒山上的悬空寺,虽然它们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登临娲皇阁,三层楼阁都设有上下楼梯,但十分狭窄陡峭,只容一人上下,外设狭小走廊,站在廊边远眺,蓝天白云,群山涌翠,漳水如带,湖光粼粼,美景尽收眼底。从外走廊向阁后走,竟有一个惊人发现:在娲皇阁后墙与崖壁连接处挂着一条条缠着密密麻麻红丝带的铁链索,我仔细数了下,共有9条,它们将阁与崖壁所凿9个“拴马鼻”连接系在一起,有人说这9条铁链索是娲皇阁的9条“安全绳”,听人说,登阁的游客一多,阁体就会晃动,铁链索就会朗朗作响,直至伸展起来,绷得像弓弦张满一样,阁体彻底前倾。如果登阁的游客少了,铁链索就会回缩,阁体就会后仰,直至静止不动。正因如此,娲皇阁被称作“天下第一‘活楼’‘吊庙’”,其结构奇特,匠心独具,真乃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只是当天登阁的人不多,没有感受一下“活楼”之“活”的妙处。

从娲皇阁下来,一步三回头地张望这座“活楼”“吊庙”,心中默数着当地人用9个数字形象概括出的娲皇宫特点:1座吊楼、2种宗教、3个石窟、4组古建、5种刻经、6部经文、7尊塑像、8大功绩、9根铁索……不知不觉下山了。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