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餐饮、数字电视、蔬菜批发……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一批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涉及许多民生领域,引发社会关注。
【点评】近年来,从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到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再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施行,我国公平竞争制度加速健全,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解决好这类问题,要强化法治化监管。对供水、燃气等重点领域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要加大惩处力度。对随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要加强研判,通过司法判决等方式明确权利责任和行为边界。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愈加重要。司法是保障和实现公平竞争法治化的关键一环,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明晰相关司法规则,有力彰显以法治守护市场公平的价值导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法治轨道上维护市场秩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魏哲哲)
为职业打假人戴上“紧箍”
【事件】职业打假日前已经成为一门生意,部分职业打假人甚至衍生出收徒、卖课等完整产业链。在多个平台上,不少自称是职业打假的人通过分享所谓“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以此吸引人拜师、买课,价格在几十元、几百元到几千元、上万元不等。
【点评】202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规定既支持职业打假人参与打击假冒伪劣、消费欺诈等行为,又有利于抑制职业打假人恶意高额索赔扰乱生产经营秩序等行为。对一些职业打假人涉嫌敲诈勒索、虚假诉讼等违法犯罪行为,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对职业打假人恶意“围猎”商家,收徒、售课形成产业链以及教唆、参与敲诈勒索、虚假诉讼等行为,各平台应当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严格履行平台监管职能,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
依法依规强化全盘治理、斩断职业打假不当得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职能部门、司法机关、电商平台以及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协同联动、共建互通的全盘治理体系。其中每个主体都应以大局为重,从我做起履行治理职责,比如商家若遭遇职业打假人威逼利诱、敲诈勒索,不应消极被动地“花钱消灾”息事宁人,而应当积极主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给职业打假人牟取不当得利以可乘之机。(常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