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静
近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城市馆的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人气爆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一个月,前来参观展览的人数已经突破一万人次。
让这段红色历史“活”起来
1949年7月21日至8月9日,石家庄市成功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日报》连续9天发表12篇相关报道,并称之为“提供了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丰富的文物、全新的展陈让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这段红色的历史“活”了起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来到陈列展探寻人民民主之源。
人大代表走进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馆,找到了石家庄人大之根。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75周年的空间坐标系上,愈发感觉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分量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冯丽朝走近了这段红色历史不禁感慨:“石家庄真不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向成形的重要‘实验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研究的‘富矿’。我将一如既往依法履职,积极建言献策,为新时代人大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河北省人大代表郝静看着展览深深领悟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的深刻内涵:“我们要从中汲取奋勇担当、不负使命的力量,深入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上好“场馆里的思政课”
大中小学生、思政课教师走进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读懂了“制度自信”。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区域代表通过海选方式产生,开创了普选制的先河,广大代表讨论、制定建设人民城市的施政方针和各项政策,民主选举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委员会——这次会议探索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预演。
为贯彻落实石家庄市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座谈会会议精神,全市大中小学生、思政课教师走进陈列展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世今生”以更生动、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青年学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石家庄人大红色历史真正走进青年人心中,浸润于一呼一吸,体现在一举一动,从内心深处增强了青年人的制度自信。
“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殿堂,更是一个创新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石家庄市第五十中学教师张淑静在参观的过程中使命感愈发强烈:“通过参观学习,能够更直观地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他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人大工作者走进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馆,感悟“对党忠诚、人民至上、发扬民主、勇创范例”的红色精神。
75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石家庄落地生根、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75年来,2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赓续血脉、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这份来之不易的人大事业。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王猛是陈列展的一名义务讲解员,每一次讲解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次教育与洗礼:“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斗是最好的出发。作为石家庄人大的干部,我们要致敬这段历史、学习这段历史、宣传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不断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我将继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深化人大代表家站平台建设,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付诸到实际行动中。”裕华区建华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米彦巧说。
讲好石家庄人大故事
来自广西、安徽、江苏等地的人大工作者们来到陈列展,一幅幅鲜明的图片、一件件实物展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家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
(上接第一版)
在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坐落着一处红色主题展馆——小平小道陈列馆。陈列馆的镇馆之宝,既不是贵重的文物,也不是精美的艺术品,而是一条蜿蜒曲折、偏僻幽静的乡间小道。
“小平小道是邓小平同志每天往返住所与工厂之间必经的一条小路。”讲解员介绍,在江西的3年多时间里,邓小平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了解了最基层百姓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深入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为后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参观小平小道陈列馆,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正是这样的传承,让中国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始终坚持既定的目标,众志成城走向成功,而且在代代传承中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这正是非洲迫切需要学习的。”碧翠丝在参观结束时表示。
近年来,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加深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非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广泛。碧翠丝表示,这些都增进了中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推动了肯中合作的深入发展,希望可以继续加强两国立法机构的交往和交流。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强盛之基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是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领域,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是中非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自然成为代表团此次访华重点关注领域。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显著。”这是碧翠丝此次来华最强烈的感受。
9月23日,代表团一行来到江铃汽车富山工厂,走进汽车生产车间,实地感受“中国智造”的“黑科技”。
“富山工厂在2021年9月正式投产,工厂生产线高度自动化,应用了数字化、虚拟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荣获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称号。”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副总裁丁文敏介绍。
作为国内领先的绿色节能智能化标杆工厂,富山工厂采用高柔性全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作业。这里的日常,展示着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技术赋能下不断提升的“江铃效率”。
在总装车间,一辆辆款式多样、性能各异的江铃车吸引了代表团成员的关注,议员们详细询问了产品性能和用途,并上车体验。
“中国的造车技术非常成熟,生产车间用了很多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可以无惧欧美市场封锁,积极开拓非洲市场,推广本土品牌,我们都非常欢迎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德科·巴罗说。
“农业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是如何保持粮食安全的?我非常想了解中国粮食丰产的‘秘密’。”在出发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之前,安东尼表示。
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标志性创新给出了答案: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科技进步和创新。
与讲解员讨论完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应用后,碧翠丝感慨道:“中国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我希望肯尼亚能学习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强高校合作和人才交流,从而更好实现人口和粮食安全平衡。”
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厅里,鲁本·基鲍雷克一眼便看到了他熟悉的“中国桥”——蒙内铁路。蒙内铁路建成7年来,不仅成为中肯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名词,也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模范之路。鲁本介绍:“当地人民都亲切地把蒙内铁路称作‘中国桥’,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推动了肯尼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