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葡萄进冷库 农民有赚头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办理纪事

■ 本报通讯员 邵艳芳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城东村作为长安镇乃至海宁市最早种植葡萄的地区之一,拥有着46年之久的种植历史。这里的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村里的核心产业。全村 1200多家农户中,70%以上从事葡萄种植,种植面积达 133.3公顷,年产量超500万千克,为村里带来上亿元的产值。然而,在亮丽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年8月至9月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由于缺少配套冷库和加工场地,农户都会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商贩,卖不掉的只能烂在地头,葡萄储存保鲜问题成为制约城东村葡萄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对此,长安镇人大代表、城东村党委书记周明明算了一笔账:夏季高温导致每年葡萄的损耗率在1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万元以上。随着葡萄产量的逐年增长,城东村葡萄种植户对建设冷库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中转冷库已刻不容缓。

今年2月下旬,一场以“城东村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民情直通车专场活动开进了城东村。人大代表和选民们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其中,周明明提出的“建立冷库实现部分葡萄错季销售”的建议切中了城东村葡萄产业发展的要害,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活动现场,长安镇政府分管副镇长和农业农村办、自然资源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倾听人大代表和选民们的意见建议,并承诺:“根据意见建议,结合城东村葡萄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相关部门将会商研究,制定方案,尽快开启冷库建设项目。”

活动结束后,长安镇人大及时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将“建立冷库实现部分葡萄错季销售”等9件代表建议交镇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并持续跟踪监督。3月底前,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进行了答复,答复信息在村委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为进一步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在建议答复的一个月后,5月中旬,长安镇人大召开民情直通车专场活动建议督办会。此次督办会把焦点对准了“城东村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中代表和选民群众反映集中的冷库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

“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冷库按时交付使用。”“要加强对冷库的管理和运营,提高冷库的使用效率。”代表们认真听取镇政府相关部门关于冷库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汇报,并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管理问题,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镇人大的持续跟踪督办下,冷库建设项目顺利推进,9月10日,冷库所有设备安装完毕并交付使用。这个消息让城东村的葡萄种植户们兴奋不已。

9月,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一个个大棚里一串串“阳光玫瑰”挂满枝头,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然而,由于集中上市量大,导致葡萄价格不高,每斤只卖4元左右。对于这样的情况,葡萄种植户们心里一点都不慌,因为村里新建的中转冷库开始投入使用了。这座冷库的建设,对于城东村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填补了城东村乃至全镇农产品冷链保存的空白,还为葡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了冷库后,通过快速降温技术和冷冻保鲜技术,可以将部分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保质期延长3个月,有效拉长了销售周期。在实际效益上,仅葡萄一项,每年就可挽回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此外,冷库正常运行后,每年还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减少农业废弃物约80万千克。

村民朱爱华一家种了1.2公顷“阳光玫瑰”,亩均产量3000千克左右,总产量接近5.5万千克。“今年,‘阳光玫瑰’的价格比往年低,我家的葡萄品质好,卖出去差不多每斤6元左右,品质稍微不好的只能卖三四元一斤。”朱爱华介绍,往年因为没有冷库,即使价格再低也得及时卖出去,有些种植户甚至会亏本卖。“有时候,看到商贩把我们的葡萄收过去,只是在冷库存放半个月,再卖出去价格就能翻一倍,心里就很羡慕。”朱爱华说,“今年,我和其他几个种植户一起租了冷库,准备将部分葡萄存放在冷库里,等价格好的时候再销售,不用担心葡萄卖不出去而遭受损失了。”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