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明确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遏制算法乱象 守护网络风清气朗
■ 孔德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算法推荐本应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有力工具。然而,一些不良现象却逐渐浮出水面:“信息茧房”的出现,让用户只能接触到同质化的内容,视野变得狭窄;水军刷榜等操纵榜单行为,干扰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影响了网络舆论的正常生态;而大数据“杀熟”更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用户的体验,也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削弱网络生态的健康活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此次专项行动是在此前治理的基础上,针对算法发展过程中的杂音开展的又一轮整饬规范,呈现出诸多亮点:其一,聚焦精准。明确针对当下网络平台算法中最为突出、民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几类典型问题,使治理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其二,措施有力。例如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规范平台内经营者价格行为、监督平台完善订单分配机制等,多管齐下进行整治。其三,注重协同。四部门联合行动,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有利于打破监管壁垒,形成监管合力,增强治理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从预期成效来看,专项行动有望在短期内迅速遏制算法乱象的蔓延态势,使各类违规行为得到有效约束,还网络空间一片清净。长期而言,将重塑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推动网络平台算法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民众在网络世界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算法是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使用目标和方法。平台作为算法的使用者和执行者,应尽快拿出务实管用的整改举措,一方面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排查问题漏洞,摒弃那些损害用户权益的算法模式;另一方面加强算法透明度建设,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运行机制等,让用户明白消费、放心使用。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制定严格的算法审查标准和监管法规,对算法的开发、应用进行全流程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此外,用户自身也应增强防范和维权意识,遇到搜索结果被算法刻意引导、推荐内容存在严重偏差、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时,勇于向有关方面投诉举报。同时,也应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通过多平台比较,降低被算法束缚、误导消费决策的风险,倒逼平台算法走出路径依赖,构建新发展模式。
算法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满足公众对公平、正义、安全的网络生态环境的需求是算法治理的出发点。期待专项行动起到示范效应,并进一步转化为长效机制,推动平台算法真正成为推动网络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助力器。
平台应压实责任 让算法向上向善
■ 李勤余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算法应用生态日益规范,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持续加强治理的典型问题。此次专项行动关注到了近年来持续困扰用户的新现象、新课题,既是管理部门对公众关切的及时回应,也是分门别类地一次精准施策,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
比如,通知明确提到的同质化推送营造的“信息茧房”,实质就是算法机制的不透明,造成了网络平台与用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差”。平台对用户的个性、偏好了如指掌,用户却对它们的运作模式几乎一无所知。长此以往,不仅会诱导用户沉迷,而且有可能形成信息鸿沟、认知偏见,对社会舆论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又比如,水军刷榜、操纵榜单、炒作热点等行为,这些年也让公众不堪其扰。网友们迫切想了解,那些缺乏新闻价值的八卦消息为什么总会排在榜单前列?背后到底是算法机制问题,还是另有“始作俑者”?对榜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平台理应给出明确说法。无论如何,社交媒体榜单的作用绝不应该是“挑事”“搞事”,从而污染互联网空间。
还比如,大数据“杀熟”问题和部分外卖、快递企业的算法盲目追求利益,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至今仍未彻底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此类算法可以给相关企业、平台带来可观的收益,而消费者、用户作为弱势的一方,却无法掌握、理解算法机制中的“玄机”。有专家指出,平台没有理由封闭自己的算法规则机制,其合理性需要接受外部力量的审查和评估。
另外,这些年未成年人被平台精准推送的内容中,常常包含擦边色情和语言暴力;不少老年人受困于诱导充值的短视频、微短剧,甚至因为AI制造的假视频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总之,不管算法的功能再怎么强大,能够创造怎样的经济价值,都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破坏清朗的网络环境为代价。因此,相关企业、平台,作为算法的具体使用者、执行者,都应该拿出务实而有效的整改举措,认真梳理风险隐患,排查问题漏洞。
根据通知的具体工作安排,专项行动会分阶段一直延续到2025年2月14日,从组织企业自查自纠到核验企业自查情况,再到深入评估治理成效,专项行动都为平台预留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也应该尽快用最实在的行动回应网友的关切,用最诚恳的态度解答公众的疑惑。
算法正日益影响对公众认知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甚至成为影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因此,企业、平台必须压实的主体责任就是:算法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自主可控。如何让算法技术向上向善,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也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不让青少年为算法所“困”
■ 杨鑫宇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算法在网络生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资讯、视频类平台上,算法可根据用户行为习惯推送特定内容;在社交媒体中,算法则能通过绘制用户画像,使网民“人以群分”。对一名互联网用户而言,从“看什么”“听什么”到“聊什么”“买什么”,不论是被动接收信息,还是主动作出决策,处处都可能受到算法的影响。
算法技术的普及应用,在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被技术控制”的隐忧。这次“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正是为了聚焦网民关切,确保“技术向善”,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互联网深度介入当代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过程。他们平时在网上接触、浏览哪些内容,如何与同龄人交流互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知识谱系、性格特质。只有为算法划清边界,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效能,并尽可能减少“副作用”,才能为青少年用户营造出一片安全、开阔、精彩、干净的“清朗”天空。
其中,算法营造“信息茧房”,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在没有算法的情况下,个体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陷入“信息茧房”,但算法频繁向用户推荐其偏好的内容,显然加剧了这一问题。青少年长期被同质化信息包围,会导致其视野变窄、思维受限。平台提升推送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是拆除“信息茧房”最直接的手段。
算法高强度推送同质化、强刺激性的内容,还会造成用户沉迷、上瘾。面对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的“算法攻势”,许多成年人尚且无力抵抗,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更易丧失自制力,虚掷大把时光。对此,有关部门在这次行动中明确提出“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互联网的魅力,从来不在于让人沉迷、上瘾,而是体现在给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选择。
除了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问题,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一些不法分子恶意利用榜单排序规则操纵榜单、炒作热点的行为,同样可能对青少年权益和健康成长带来危害。在此基础上,互联网行业也应对其设计和应用算法的思路有更深层次的反思,扭转一味迎合用户偏好,使用户趋于极化的倾向。
技术没有善恶,但应用技术、管控技术的方式,必然存在正误之分、高下之别,直接决定着一项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作恶”。当前,互联网平台运用算法为用户推荐内容时,不时会推荐一些质量低劣、存在事实性错误或价值观偏差的内容,甚至是违法有害信息,对用户造成误导,让青少年掉进“内容陷阱”。在进行平台治理、优化算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向上向善的价值原则,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从而充分发挥技术的正向价值。
如今,“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已经展开,社会各界不妨积极参与共建共治,一同为规范算法应用生态出一份力。对关注青少年权益的人而言,这项事业的意义无疑更加重大。相信,随着相关治理工作不断深化,不当应用算法导致的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算法技术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