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执法检查组发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省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仍存在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落实不够到位、养老机构利用率入住率偏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从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建议山西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仍需高度重视。
推动养老服务更贴心
11月21日,山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关于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审议、积极发言,提出真知灼见,会场气氛热烈。
“报告首先讲了去年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突出了问题导向,体现了执法检查就是推动解决问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这项工作抓得有声有色,报告提出的下一步努力方向也很明确。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条例贯彻落实,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
“作为养老服务经营者,我对报告提出的问题有切身体会。养老产业要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细化养老服务条例,比如,土地优惠政策具体怎么优惠,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具体怎么筹资,这样才更便于落实,也更利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报告有三好:一好是不回避问题,很好地履行了人大监督的责任;二好是报告的意见具有针对性;三好是报告引起了代表对问题的共鸣。要明确定位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养老产业重点在城市,养老事业重点在农村,在执行过程中要有具体侧重。”
“报告问题找得准。目前我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化运行,好的经验做法还没有推广开来,一些政策举措还没有落地落实,‘一站式服务’模式还没有形成并应用起来。”
“要坚持每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开展执法检查,解决好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
常委会组成人员从不同角度阐明观点,提出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国和省级层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就山西而言,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老年抚养比增长较快,养老需求大,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要想方设法、多措并举解决养老服务难题。
交出养老“民生答卷”
新时代养老问题的解决,如何交出“民生答卷”?执法检查报告提出,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和彩票公益金、政府债券等多渠道资金,积极支持全省养老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围绕城市提质升级、农村补齐短板目标,优化整合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方式,通过推动“养中有医、医中有养、两院一体、医养签约”等形式,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加快构建覆盖机构、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服务格局;稳步推进长护险制度全覆盖。
“要鼓励支持基层居民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照顾;要对社区卫生站、卫生服务中心增加预算、加大投入,对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进行医疗照顾。”徐钧委员建议。
“要加大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投入力度,保证其正常运行。在农村发展医养结合,可依托每个镇的卫生院建一个医疗和康养结合的医养院,把医疗和养老服务统一起来,实现农村医疗看病和养老护理一体化。”朱继尧委员建议。
“要超前规划、持续投入、规范服务,根据我省人口的年龄结构科学做好规划,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对养老机构服务标准进行规范。”张刚委员建议。
“要高度重视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统筹资源,还要做好分层分类;要高度重视‘老老人’的养老问题。”成锡锋委员建议。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做好兜底,注意加强监管;要重视发展银发经济,以发展产业的思路来带动养老,既能产生效益,又可以为老年社会进行服务,在税收等方面也要进行扶持。”贾世庆委员说。
“要更加注重实效,合理规划养老设施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要特别关注80岁以上的老年人、失独老人的养老照护问题;要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王维平委员建议。
“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常委会连续两年开展《条例》执法检查,目的不仅在于全面了解条例实施情况,而且在于深入查找、督促解决问题。下一步,省人大常委会将强化跟踪督办,加强与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聚法治之力、解民生难题,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