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10:59,随着“叮咚”一声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人大代表王东的手机界面提示他“数字人大”App收到一条选民留言,“喜玛拉雅停车场负二楼车位处灯坏了,同时停车场出口经常因交停车费发生拥堵,希望尽快维修照明灯并增加线上支付停车费的指引”。王东将此留言反馈至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后,区人大常委会在与街道人大办、属地社区及物业充分沟通、了解情况后,督促处理解决。7月12日10:54,系统上传了回复,“物业检修后修复了照明线路,同时也在停车场内粘贴了线上支付指引标识,社区也将督促物业后期加强管理,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做好居民各项服务。”这是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发挥代表作用的一个见成效的实例。
近年来,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统一区、街、社区等74个代表工作场所建设和运行规范,明确了23项代表工作制度及标准化工作流程,建立了街道议政代表会工作机制,开发运用了包含“在线网议”“找代表”“选案旁听”等应用场景在内的“数字人大”App,15名人大代表整合资源、共同入驻“谷雨投融资专业代表工作室”,各项创新举措进一步拓展了代表履职阵地,丰富了闭会期间代表的履职活动,在密切代表联系选民、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了代表重要作用。
突出规范化管理 推动代表工作“软硬”并重
“我们在代表工作中始终坚持制度和阵地两手抓、两手硬,履职阵地是落子布点、工作流程是缀点成线、人员队伍是聚点成面,点线面一体发力、同步推进,提升代表工作水平”,孙中华表示。
履职阵地立体化。1个区政务服务中心“人大代表联系点”、8个街道“人大代表之家”、64个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1个“专业人大代表工作室”构成了雨花台区人大服务和促进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的“基本盘”。孙中华说,今年,赛虹桥街道探索创新,将地处商圈中心、交通便利、周边人流量大的闲置核酸小屋,改造成“彩虹阵”便民服务驿站,融汇搭建起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将其建设成“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分站”,确定了“人大代表+社区网格员”的工作队伍和“意见收集+普法宣传”的服务内容,每月组织人大代表到阵地接待联系选民并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服务新就业群体、联系本地商户、了解群众诉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流程标准化。2023年起,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导向,全面梳理了区级人大各项工作制度、流程,明确各项工作节点,整理形成文件材料样本模板,编纂成《区人大常委会与街道人大工作标准化实用手册》,将工作流程嵌入工作机制中,推动人大各项工作更加标准规范。在代表履职积分评价工作中,明确了“代表自评、街道审核、主任办公会审定”的评价流程和各代表团在人代会期间向代表通报年度积分情况的反馈形式,广泛调动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同时,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工作制度汇编成册,系统展现了包括代表闭会期间活动、持证视察、定向定点视察检查等11项代表工作制度,推动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区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选民常态化开展联系,不断提升服务代表履职的水平。
人员队伍多样化。区人大常委会明确各街道以辖区人大代表为骨干,以街道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各方面的代表性人士为补充,通过“提名推荐、资格审查、公示聘任”的方式产生议政代表,为助推街道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队伍基础。过硬的队伍是工作的有力抓手,区人大常委会在指导和推动议政代表制度的实践创新上有了新亮点。西善桥街道人大工委坚持“评议范围面和点并列、评议方法评和议并行、评议结果知和改并举”,推动问题整改落地;雨花经济开发区人大工委依托议政代表会制度试行街道民生实事票决制,出台了《开发区民生实事议政代表票决制试行办法》,建立“工委领导、群众建议、代表票决、政府办理、人大督评”的模式,打造了“以人大代表为主,议政代表全程参与,人民群众年终评议”的实事项目监督体系和机制,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决定权交给议政代表,打通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最后一公里”。“两年来,297名街道议政代表积极履职,成为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孙中华说。
建好数字化平台 推动代表工作“数实”融合
“传承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在数字建设上的先发优势,高标准打造统建系统,积极拓展特色应用场景,要让智慧赋能成为雨花人大代表工作最亮丽的底色。”孙中华说。
一盘棋推动系统建设开发。做好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数字人大”平台建设。做好与各街道、开发区的网络逐级接入和调试工作,确保在网络硬件层面实现“省—市—区—街”四级纵向贯通。做好与“一府一委两院”及有关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合作,推动数据互通共享,推进“数字人大”平台与区“及时雨”平台进一步融合。做好业务数据收集归类和上传导入,确保系统使用顺畅、更新有序。孙中华介绍,截至目前,区人大常委会累计收集并上传用户身份数据260条并配合完成分类授权,录入人大代表履职数据90条、监督类数据34条、决定类数据3条、任免类数据182条,各类会议9场,代表建议147条,为促进区人大履职行权提供“云端”支持,打下数据基础。
一体化打造优良应用生态。切实加强对“数字人大”系统的监督、决定、选举任免、代表履职、备案审查等业务子系统的应用,充分用好统建系统。遵循“谁承办、谁生成、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人大各委室工作职责和数据管理责任清单,紧密贴合人大履行法定职责的全过程,逐步实现数字赋能的全覆盖,提升平台的使用率和实用性。坚持保持特色和开拓创新相结合,用好自建系统的各项功能,构建起涵盖监察司法、财政经济、环境生态、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人大履职“数字化窗口”。上线“在线网议”模块推动人大“云”监督,打造“永不闭幕的人代会”。2024年年初,结合区人大常委会年度议题安排,聚焦事关地区发展的重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按照“一月一议”的节奏拟定年度网议计划;提前一个月发布议题相关工作情况和背景资料,组织代表开展网上议事;根据代表发言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参与审议的代表,并汇总代表意见建议向会议报告,推动议题议深议透。定期维护“预算联网监督”模块,及时更新计划、预决算、国有资产等经济数据,方便代表在手机端查询,为审议报告、提出建议提供参考,让人大的数字化服务触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链条、全过程。
一揽子提升系统使用质效。在培养使用习惯上想办法。采取代表集中培训、人大常委会机关专题辅导和街道、开发区人大工委调研交流等形式,帮助全体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员学习掌握“数字人大”工作流程和使用方法。在优化使用体验上下功夫。系统管理人员根据代表履职需要,将履职活动通知、报名、记录、评价、反馈链接起来,形成可一键操作的模式,让代表使用更便捷,并安排专人管理系统后台,设立AB角,实时处理解决代表反馈的App使用问题和困惑,不断提升代表登录率、使用率,提高用户使用粘性。在丰富使用场景上用心思。充分发挥“数字人大”平台在调查研究中的作用,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点题调研,广泛收集代表意见建议,最大程度汇集代表智慧与力量;在街道议政代表会、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点位,推动“数字人大”平台使用,探索建立机制和流程;结合重点节点、重要会议、重要工作,不断创新和拓展“数字人大”平台的应用场景,让代表有针对性地选择想要参加的调研、座谈、视察等各项监督活动,进一步提升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专业化作用 推动代表工作“大小”贯通
“常委会始终把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不断完善支持代表履职的工作机制,丰富代表活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更好地促进代表作用发挥。”孙中华说。
鼓足推动经济发展“一股劲”。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紧扣区委“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新雨花的目标定位,不断丰富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代表实践。2024年6月,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设立谷雨投融资专业人大代表工作室,进一步发挥软件谷优势,加强金融行业人大代表间的交流互动,为推动区谷融合发展、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等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
织密基层法治建设“一张网”。为强化代表学法用法意识,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代表轮训、专题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组织代表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并连续6年组织代表在微信群内进行“每周学法”,持续为代表依法履职打牢基础;同时,积极组织代表开展普法宣传、收集立法建议、实施法律援助等,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搭建好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间的“司法连心桥”。
拧成矛盾纠纷化解“一股绳”。为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源头,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形成了“街道人大工委+区人大法制委、监司委+法院法庭+街道司法所”的四方合作机制,挖掘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大代表资源,整合基层各方力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隐患,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区已有49个代表联络站推广运用人大代表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经验,在广场绿地、长廊凉亭等公共场合组织开展‘邻里议事会’等活动,共同商讨小区公共事务。”孙中华表示,通过群众的口口相传,“有意见建议、有困难求助、有矛盾纠纷找人大代表”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李艳龙 通讯员 王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