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王梅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以钉钉子精神监督问效,助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持续向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绿水青山,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2024年2月2日,在平山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3名县人大代表围绕“深化生态领域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的主题联名提出《关于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代表们对全县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加剧,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加重,空气优良率不高;生活污水处理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一些大型电厂、钢厂的后期项目开工对全县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影响客观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依旧突出,有些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域的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够明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部分生态环保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与计划要求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加快建设。
代表们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平山县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加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平山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今年4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共20余人,深入敬业集团、正元化肥、滹沱河流域、岗南水库和西柏坡景区,实地调研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现场就如何解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4月26日,平山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认真审议了县政府关于2023年生态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分析了全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形势,提出了具体的审议意见。一是深化农村污水处理,县政府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工作,以处理效果好、建设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冬季能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技术为首选,为全县推广打好基础;二是进一步提高整治措施的有效性,要按照“环保优先发展”的要求,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是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排放口的在线监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监督有力的良好氛围。
为了让代表建议高效落地,平山县人大常委会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依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思路,突出精准监督,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全力打造省会西部生态屏障。今年6月下旬,平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开展了3次专题视察,集中精力监督重点企业完成项目提升改造、推进敬业钢铁烧结机烟气循环改造、敬业铁路专线工程和西柏坡电厂实施330兆瓦机组脱硫系统提效节能优化改造示范项目;实地督导职能部门持续加大散煤管控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运输、使用散煤行为,同时持续推进散煤清洁取代工作,扩大农村地区集中供热面积。
为保护好省会饮用水源地,平山县人大城建环资委组成人员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察看河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情况,规范河流应急报警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全县县级河流监控点位,实时监控河流水质,全面解决超标排污问题,确保水质稳定。
在平山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督办下,为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平山县政府实施了冶河流域县城段综合整治项目,对滨河公园、体育公园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整治完工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吸引了白鹭、天鹅、黑鹳等30多种珍稀鸟类前来安家落户,形成了自然水生物与人工栽种植物相辅相成的和谐生态景观。红腿红嘴白肚皮,像穿着礼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活跃起来,目前,全世界黑鹳仅存约2000只,其中平山县的黑鹳数量约有60只;今年10月,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回收的野外红外相机中发现华北豹踪迹,一年前,华北豹就曾出现在驼梁,这正是平山县生态环境蝶变升级的见证。
水质清澈,鸟语花香,漫步在平山县城冶河畔,仿佛置身于一座绿色的生态园林。周末或节假日,这里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人共享的公共资源,也是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环境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复杂性强,平山县人大常委会将以时刻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依法监督、精准监督、高效监督,真正实现还水于河湖、还绿于自然、还景于百姓,持续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平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武自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