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程佳 (浙江)
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及“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乡村振兴主线,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持之以恒打好监督“组合拳”,努力塑造“代表督农事”工作品牌,高质量书写了为民服务、为“农”服务的人大答卷。
统筹谋划 整体推进
“督农事”工作系统化
系统谋划,全领域抓监督。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作为监督工作主线,在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工作谋划中,紧扣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基层代表、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制定五年“督农事”工作计划,每年明确1至2个重点开展持续监督,持续放大叠加效应。
试点先行,全覆盖听报告。根据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相关条款规定,制定《关于开展镇人大听取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报告的试行办法》,2024年在3个镇试行年中镇人代会听取和审议镇政府专项工作报告、5个镇试行闭会期间镇人大组织代表听取和讨论政府单项重点工作报告。及时总结分析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会前准备、会中审议、会后跟踪等工作机制,加强推广,实现本届内镇人代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全覆盖。
上下联动,全方位育品牌。整合农业农村监督工作各类要素,着力培育“代表督农事”工作品牌,通过在海宁人大“三联三督”数字化场景中开设“代表督农事”子场景、举办民情直通专车活动等,不断提升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一镇一品”推动斜桥镇、丁桥镇“代表督农事”品牌建设,指导“春娟在村里当代表”等一批农村代表督农事履职典型品牌培育。
紧跟中心 紧贴民生
“督农事”选题精准化
紧扣中心督大事。聚焦市委决策部署,先后就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共富等开展调研,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研究情况,相关建议纳入市委相关文件和全会报告。持续跟踪监督粮食生产,推动补助政策优化、收烘体系建设、生产方式转变。将乡村振兴、农业“双强”、美丽经济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列入重点监督议题,助推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紧盯热点督要事。针对“‘低散乱’企业腾退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先后两次开展调研,连续四年监督第七轮、第八轮“强村富民”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监督推进重点村扶持、“强村+弱村”发展模式创新、“村村抱团”项目高效建设运行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助力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
紧贴民意督难事。瞄准群众关切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靶向发力,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群众关心关注的福寿螺治理等工作列入海宁人大“三联三督”主题活动年度计划,增列常委会视察、主任会议听取和讨论议题,加大监督推动力度,推动政府开展专项整治攻坚。
守正创新 聚合资源
“督农事”方式集成化
组合监督提效能。探索开展“常委会视察+主任会议听取讨论+专业监督”,在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中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现场视察,形成视察意见,推动政府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攻坚行动;主任会议两次听取工作推进整改情况;组建专业监督小组,助推攻坚行动深入开展。
跟踪监督重闭环。探索开展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全过程监督,靠前介入2022年全市第八轮“强村富民”计划政策制定,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会同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一起座谈听取代表意见,助推政策进一步完善;随后连续两年分别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探索开展递进式监督,组织开展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执法检查并持续跟踪,先后就优化“两非”整治、提升粮食收烘能力、推进粮食生产方式创新等开展递进监督,助推粮食生产水平提升。加强事后评估评价,在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和美丽经济培育发展专题询问中组织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对部门答复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反馈结果。
联动监督聚合力。加强“工委+镇街”联动,在开展美丽经济培育发展专项监督等工作中,12个镇街人大(居民议事会)同步组织听取和讨论相关情况。建立“代表+群众”监督机制,实现民生实事等项目的现场施工监督牌“代表码”全覆盖,让“群众有事代表办、办好办赖群众判”成为一道美丽风景。
搭建平台 培养骨干
“督农事”力量专业化
搭建履职平台。深化对口联系和服务,在农业大镇斜桥镇设立农工委工作联系点,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年度计划,市镇联动开展农业农村监督工作。坚持点内点外联动,每年结合人大常委会议题,开展核心业务下沉基层单元活动,“美丽经济培育”“新农业人培育”等“民情直通专车”进村社,广泛听取基层代表和选民意见建议。
培育专业代表。选优培育代表骨干,对新一届人大代表中的农民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摸排分析,将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16名代表吸收到专业代表小组,每年组织专业代表小组成员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外出考察,安排参加视察、调研等活动。2024年组织全市农业农村代表赴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持续为代表“加油补钙”“充电蓄能”。
强化作用发挥。调研献智助力科学决策,组织代表围绕发展数字农业、提升榨菜产业、完善“村村抱团”项目机制等开展微调研,形成《民情专报》供市委参阅,农村杆线清理问题的微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书记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