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昊男
作为一家高风险等级的企业,因为信用等级高,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按照“风险+信用”综合评价档次,年度现场检查总量被核定为12次。如无特殊情况,只能少不能多。
“综合评价高,现场检查次数少;综合评价低,现场检查次数多。”京东方显示技术公司技安环保部部长郭涛认为,这将更好地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风险+信用”综合评价,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的一项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
那么,综合监管怎样做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依法合规
构建“风险+信用”监管体系
在北京经开区的京东方显示技术公司车间外,一栋白色的三层建筑被护栏将其与其他厂房完全隔离。这座白色建筑是储存气体的“特气站”,属于安全生产的重点监管对象。
公司今年被检查了多少次?面对提问,郭涛回答:今年1月至11月,现场检查只有7次。
“检查次数,要充分考虑风险,同时兼顾企业信用情况。”北京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隋国勇说,经开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创新构建了“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对监管对象实施动态分类分级评价,用差异化监管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具体来说,风险等级是基础,涉及重大生产运行安全的企业划为Ⅰ类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其他企业划为Ⅱ类企业,实施常规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信用情况是变量——信用等级高低,将影响最后的综合评价档次。
京东方显示技术公司属于Ⅰ类企业,需要重点监管,但企业的信用等级为A级。经综合研判后,企业“风险+信用”综合评价档次最终被确定为B档。
“根据综合评价高低,企业被分为ABCD四档。评价高的企业,降低检查频次;评价低的企业,强化执法整治。”隋国勇说,按照不同档次,执法部门分别核定企业年度现场检查的频次和总量。
企业的风险等级,行业监管部门根据其生产情况比较容易判定。但企业信用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如何实时掌握?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北京经开区商务金融局建设了经开区公共信用服务平台。平台通过汇集各种公共信息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实时作出评价,并自动生成信用报告。
以综合评价结果为标尺,便于更好更精准地开展综合监管。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实施常规监管的Ⅱ类企业中,综合评价为A档的企业,其整体检查量比改革前下降75%,D档企业整体检查量增加3倍。
为进一步打造“无事不扰”营商环境,今年北京经开区在“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基础上,开展“白名单”制度试点。对纳入“白名单”的企业,一般不再开展日常检查,只有开展专项检查或接到投诉举报时,执法人员才会上门,让企业可以有更多精力专注发展。
提升质效
设立“综合查一次”检查机制
作为北京经开区综合执法局荣华综合执法队队长,彭懿明现场执法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中的“京办”平台,再用平台上的“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被检查企业的营业执照二维码。
“扫码是开展综合执法检查的必要环节,小程序自动记录。”彭懿明说,如果对某个经营主体的现场检查超过了规定频次,执法人员扫码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如果同一检查人员对同一经营主体,在一年内检查3次且均未发现问题,再次扫码时系统将进行阻断操作,检查人员无法完成扫码报到。
“之前很多部门来检查,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人。”提起过去的执法检查,郭涛直言。为减少对企业的打扰,北京经开区设立跨部门检查统筹机制,由综合执法局牵头,对区内监管执法部门的涉企检查统一调度,实现“一次登门、全面体检”。
“遵循的原则是,无计划不检查。”北京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局长李宁介绍,今年4月,综合执法局牵头设立了检查计划统筹平台,将经开区26个监管执法部门、64个检查领域的检查计划,按照“时间相近、企业相同、综合查一次”的要求协调整合。
李宁透露,最近还启动了“综合执法研究学院”机制,将通过培训,努力培养具备全领域执法能力、可处理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全能型”执法人才,更好地提升“综合查一次”执法监管效果,提升企业满意度。
科技赋能
推行非现场“无感”监管
减少现场检查,环保监管怎么开展?
答案藏在一辆无人巡逻车里。今年年初开始,一款蓝白相间的无人巡逻车穿行在北京经开区的大街小巷。除了巡逻执勤,还能实时监测空气质量。
2020年,北京经开区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如今在这里,智能网联乘用车、无人驾驶环卫车、无人巡逻车等多种应用场景持续“上新”,既方便人们生活,也成为经开区推行非现场“无感”监管的方式之一。
“无人巡逻车配备了多参数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能实时监测PM_2.5、PM_10浓度及氮氧化物、臭氧等多项气态污染物含量,与现有卫星遥感监测等形成互补,24小时不间断运行。”北京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副局长赵荦荦介绍。
打开电脑,进入北京经开区“城市运行大脑”生态环境板块,屏幕上实时更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辖区各企业周边和各处道路、工地的情况一目了然。从无人巡逻车、100余个小微监测站等收集的数据,实时上传至“城市运行大脑”,一旦出现指标超标,地图会立时呈现红色。
“按照‘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原则,执法人员会分析核实相关情况,研判是否需要到现场。”北京经开区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执法处处长刘洁丽说。
开展“数据检查”也是北京经开区非现场“无感”监管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多源数据共享,建立专门的数据比对系统,通过智能分析跨行业数据,实现‘无感’监管。”北京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姜楠说。
据介绍,非现场监管系统运行至今,已对319家企业的1769间实验室进行了“数据检查”,发现问题50余个,已全部整改到位。
“努力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让企业安心生产、放心经营。”隋国勇表示,通过科技赋能,北京经开区已初步形成“监管数据多源汇聚、问题线索智能筛查、现场执法非现场驱动”的新型监管模式,现场检查问题发现率由10%提升至60%,访企次数大幅下降。
延伸服务
探索全周期“合规促进”模式
“多给整改单,少开处罚单。”在李宁看来,行政处罚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促进广大经营主体规范健康发展,“不想合规经营的企业极少,但一些企业也存在不了解相关法规政策、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向前一步,延伸服务。”
今年10月,一个由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专业执法人员及专家组成的小组,进驻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帮助企业梳理出300余条注意事项,涵盖公司安全生产各环节。
“不仅划重点、找问题,还教我们怎么做、如何改。”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相关部门经理孙静雨介绍,公司在北京经开区的厂区,占地4万余平方米,实验室和车间使用的化学品有200多种,安全生产、管理压力较大,“这样的服务,正是企业需要的,我们非常欢迎。”
从检查监管到帮扶促进,北京经开区探索打造企业全周期“合规促进”模式。
“围绕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我们系统分析重点领域风险、常见问题、轻微违法行为、高频处罚条款等,帮助企业编制合规经营指南。”李宁介绍,在监管部门引导指导下,一些企业还试点设立“首席合规师”,通过自查自纠、专业评估、定期报告等方式,推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良性运转机制。
执法有力度有温度,北京经开区的不少企业以前怕检查,如今遇到困难会主动找监管执法部门。不仅如此,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也吸引了更多企业落户。目前,北京经开区已落地逾百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60个项目,累计认定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46家。
11月29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明确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应当提高监管效能,优化监管方式,坚持无事不扰原则,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问题,逐步降低现场检查频次。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张强表示,经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要求,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出台更多令经营主体感受度高、获得感强的创新举措,推动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