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陈 严
“家乡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业更兴了,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这是许多返回邵武创业、就业者的共同心声。近年来,福建省邵武市人大常委会紧跟时代步伐,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以高质量监督、高标准履职,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助力生态共融
“千万工程”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最终演化成绿色生态的大变革,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
邵武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每年定期听取审议市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视察,提出关于深入开展“三清行动”、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等审议意见,督促市政府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
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古韵乡愁,成为新时代农村群众更高的精神追求。邵武市人大常委会想群众之所想,持续加大对农村古厝古建筑保护工作监督力度,深入走访全市传统村落,通过倾听群众意见、查阅文献资料、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等,督促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古建筑保护工作,拓展枫林陶瓷体验馆、打茶里茶馆、和平豆腐体验馆及书画院等业态经济,真正让古建筑“活起来”,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推动产业共兴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邵武市是我国竹子重点产区之一,竹木加工产业是邵武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竹代塑”新赛道的开启,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竹产业提档升级,将“小竹子”培育成“大产业”,邵武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关于邵武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同时,还成立了邵武市竹产业行业代表联络站,组织行业代表外出考察学习,提出更加精准的竹产业发展建议,推动竹制品从粗加工转型精深加工,实现每一根竹“吃干榨净”,创新打造全国首个竹产区区域公共品牌“武夷竹立方”,带动第二产就业1.2万人,拉动竹农增收3亿多元。
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监督工作抓手,开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世遗1号”风景道建设情况专题调研,主任会议听取环带办专项工作情况汇报,把《关于对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发展的建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推动邵武市创新打造“世遗1号”风景道,串联沿线6个旅游乡镇和21个行政村,做足“旅游+”文章,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促进百姓共享
“千万工程”实施的初心就是为百姓谋幸福,它所结出的硕果最终都要惠及百姓。
“留在农村的好多都是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我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想找个地方看病都有点麻烦,真的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能更好地安享晚年。”邵武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调研时,有群众反映说。为解决实际问题,邵武市人大常委会将《关于调整我市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建议》作为重点督办建议,推动6个基层区域医疗中心卫生院、144所村卫生室改造提升,推动“4+N”全民健康网格服务全覆盖,夯实基层医疗保障,让农村群众就医更便利。
农村饮用水安全,也一直是邵武市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实地察看了周源水库、长坪水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听取审议市政府研究处理《关于我市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有力推进实施城区供水管网向农村地区延伸,补齐农村饮用水短板,为农村饮用水质量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