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鸿江 (江苏)
岁月不居,时节入流。与人大工作相识、相知已有四十余载,从一名乡镇人大代表,到乡镇人大副主席,细细回忆起来,人大于我而言是红色的、具体的、实在的,“人大红”彰显的是人大代表牢记嘱托的信仰守望,传递的是人大代表感恩奋进的人文情怀。
“人大红”象征着“服务红”
1986年,根据组织安排我担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人大秘书,从此,我便成了人大工作战线的一员。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工作之余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宪法、组织法、选举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在乡镇召开人代会议期间,我又多次负责跟团记录代表分组讨论内容,体会到了人大工作的程序性、严肃性、规范性。看到代表们在履职中提建议、谈看法、话发展,发挥从群众中来的优势,集中反映基层群众声音,力争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充分发挥了代表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作用。此时,“人大”的种子在我心中悄悄地发了芽。
当时为了让人大代表能提出有价值和操作性较强的建议,蒋垛镇人大创新建立了“逢六”见面日工作机制,即每月6日组织人大代表们与选民见面,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及建议,对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能现场解答的当场向群众耐心细致地解释,不能现场解答的将问题记录,向有关部门反映,尽快协商解决。记得推出该机制的首月,就为村民们解答了关于村内道路修建、垃圾清运、道路交通安全等实际问题40余件。
“人大红”传承着“文化红”
蒋垛镇苏维埃纪念馆见证了我作为人大代表的初心。蒋垛,因红色文化而厚重,是原泰县第一位党员、第一个党支部、苏中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也是红十四军发祥地之一。人民,因红色精神而自豪。2000年前后,为让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动人故事搬上“舞台”,我便萌生了在蒋垛建设苏维埃纪念馆的想法。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镇人大主席团的支持,且被收集整理形成了“易地重建苏维埃纪念馆”的代表建议。由于当时许多红色史料、文物散落民间,不为人所知,纪念馆迟迟未能建成。为了更好地挖掘丰富红色资源,我和多名人大代表几乎跑遍了蒋垛每个村落。为了让零散的事迹“串珠成链”,我又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走访了近百位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和老兵,掌握了大量的革命史料。一路走来,虽困难重重,却意义非凡。经过不懈努力,2001年7月,苏维埃纪念馆终于在蒋垛落成。
在一届又一届区人大代表的接力关注下,2018年,姜堰区政府将苏维埃纪念公园提档升级工程纳入民生实事,协调建设资金1140万元;2020年,苏维埃公园获评全区首家国家红色3A级景区;2023年,蒋垛镇入选中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人大工作就是要做到群众有所盼,代表有所为。苏维埃纪念馆的建成开放,在老区人民心中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人大红”演绎着“星火红”
一届人大代表,一生人大情结。从蒋垛镇人大副主席岗位上退休后,我还组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12人,一道编写出版古镇丛书《蒋垛》,收集整理文章10余篇、撰写《红色苏维埃的荣光》等4篇精品党课,自编自演活报剧《沈毅与泰州》。与南通市红十四军研究沟通对接,按史料记载,帮助现年已109岁的吴九成老人确认了红十四军失散人员的身份。通过泰州市新四军研究会,查找到姜堰、蒋垛等地区抗战的珍贵资料。
此外,我还主动请缨担任苏维埃纪念馆馆长一职,承担起馆内的义务讲解工作,并动员4名人大代表组建“红色文化志愿讲解队”,目前已义务宣讲70多场次,接待参学人员近8000人次。为了让过往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空闲之余我就会到蒋垛及周边乡镇,寻找革命文物和烈士遗物。如今,募集而来的200多件烈士遗物静悄悄地陈列在苏维埃纪念馆中,它们正以无言的故事时刻激励着前来参观的人们,成为馆内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值得骄傲的是,我本人也被评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我与人大工作一路同行,人大工作对我而言是一盏灯,它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恒心永久,一生守望;代表履职经历对我而言是一面旗,飘扬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敬仰先烈、学习先烈,为梦想而奋斗,为人民幸福生活而勇于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