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郑 昭 朱子微
培优扶强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林龙金提出了《关于培优扶强高成长创新型数字企业,推进“数字福建”战略实施的建议》,由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分别办理。
【典型意义】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优扶强高成长创新型数字企业对于推进“数字福建”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林龙金代表从政策、资金、技术、平台等多个层面提出建议。
【办理成效】福建省发改委、省科技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省发改委深入实施《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全省数字经济市场经营主体约27.8万家,同比增长9.1%,高于所有市场经营主体增速8.6个百分点。遴选“独角兽”企业11家、“未来独角兽”企业54家、“瞪羚”企业265家,加快推进11个省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建设,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00家。积极发挥全省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对接平台功能作用,展示发布4927项应用场景供给和需求,对接落地应用案例696项。
省科技厅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其中数字信息企业达6493家。实施“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数字“瞪羚”企业联合清华大学、中电科等58所优势科研机构,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光电信息、集成电路等8家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招引机制,对接科技创新平台(或项目)43项;培育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5家、众创空间380家。
支持优势产业
提“质”升级转型向“新”
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赵鲁山提出《关于支持全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委金融办分别办理。
【典型意义】纺织鞋服、工艺美术和食品产业是福建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要民生产业,还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赵鲁山代表提出了强化传统产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创新提升、土地供给、金融服务、人才支撑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办理成效】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台《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九条措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支持龙头企业、服务平台、科研院所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实施应用场景需求项目攻关。印发《关于加快纺织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推广应用的通知》,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成熟、应用场景丰富的平台服务商,赋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
省商务厅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省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申报工作的通知》,鼓励省内传统产业企业利用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平台扩展闽货网销,并培育直播电商基地,赋能传统产业。深化“福品销全球”活动,2024年1月至11月,全省累计组织超3600家(次)企业参加298场境外展会,现场累计达成意向成交金额18亿美元。
省自然资源厅加强存量土地盘活政策保障,积极推进福厦泉漳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已实施低效用地面积约3733.3公顷,持续推进全省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累计处置闲置土地约1.14万公顷。
省委金融办协同省财政厅支持省金投公司整合设立100亿元的省级政府投资母基金,并分别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省金投金顺基金和省级科创母基金。协同省科技厅推动科技贷业务,截至2024年年末,累计投放“科技贷”9376笔,金额385.9亿元,支持5482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b 激活民营经济“入海”新动能
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黄蕾提出《关于全省民营资本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由省发改委主办,省国资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协办。
【典型意义】作为民营经济占比较大的省份,民营企业一直是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黄蕾代表就当前全省民营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办理成效】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民营资本在福建省海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代表建议逐项对照分析,扶持涉海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深化各类所有制涉海企业合作。出台《省属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省属企业与民营企业加强对接合作的实施意见》。强化海洋经济合作,省船舶集团所属的厦船重工、福宁重工等引入各类战略投资者,省港口集团与三林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二是打造海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全省规模以上修造船企业48家,民营企业占比近90%。首创深海养殖装备租赁模式,目前全省投建深远海养殖装备11套。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项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海洋经济领域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1项,支持民营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建设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由民营企业牵头承建的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已达50个。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两期200亿元民营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贷款,创新推出“造船贷”“船抵贷”“渔仓贷”等专属产品。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在全国首创海水养殖赤潮指数保险等产品。
深耕特色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傅天龙提出《关于深挖农业特色品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省文旅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科技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协办。
【典型意义】充分发挥农业特色品牌优势,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傅天龙代表建议相关部门要继续深挖农业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为福建省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动力。
【办理成效】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的办理落实工作。
一是打造公共品牌。制定《福建省“福农优品”品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发布首批“福农优品”百品榜,涵盖全省70个县(市、区)106个区域公用品牌3000多款绿色优质农产品。二是强化龙头带动。出台《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八条措施的通知》,新增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24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41个。三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资源开发、物业出租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每年扶持一批建制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四是深挖培育乡村文化。向460个乡村安排补助资金,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40多个,扶持全省50多个非遗地方剧种、13个濒危剧种剧团免费或低票价演出。五是提供金融支持。省乡村振兴贷入池农业经营主体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在泉州探索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贷款,推出“林业碳票质押贷款”等10余款金融产品。六是抓好党建引领。坚持下沉一线服务,开展“两直两前,千村万户”大调研。倡导“零延误、零差错、零脱节”要求,推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管理方式。
深化民间信俗交流
促进两岸情感融合
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方丽云提出了《关于提升闽台民间信俗交流水平 打好同根文化品牌的建议》,由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协办。
【典型意义】代表建议与中央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相关文件及全省实施意见要求相契合,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出发,聚焦闽台民间信俗交流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推动闽台民间信俗交流,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办理成效】有关部门指导福建省道教协会在平潭举办第十六届海峡论坛·两岸民间宫庙叙缘交流活动;指导宁德举办第十六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活动周。有关部门继续推进在莆田市湄洲岛举办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及“闽台文旅融合发展论坛”平行论坛;在福州举办2024年海峡两岸圣君文化交流暨张圣君华诞纪念活动。通过品牌载体厚植情缘、广结神缘、拓展文缘,增进两岸之间的认同感。
图①:福建省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种植杨桃近466.7公顷,该村以杨桃产业为轴,打造“二产”杨桃加工产业及“三产”乡村旅游产业闭环,形成三产融合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图为2025年1月,村民吴素华在包装杨桃。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图②:2024年7月17日,在福建省福州新区网龙网络公司的VR体验中心,一名参观者(左)在体验中小学虚拟实验室。 近年来,福州新区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目标,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通过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强化金融服务和落实财税等惠企政策,加快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图③:2024年10月31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图为客商在展会上体验蟳埔簪花。新华社记者 颜之宏摄
图④:2024年7月11日,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年轻茶农利用网络直播推介自己制作的新茶。近年来,星村镇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相互融合,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新华社发(陈 颖摄)
图⑤: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积极探索并大力扶持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推动海洋养殖向深远海拓展,向智能化、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转型。图为2024年8月9日拍摄的连江定海湾“闽投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及深水网箱(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