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政企协同 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民营经济“成都样本”




2月17日,国家领导人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在“十四五”规划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及其运营的成都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以“政府抓手、企业帮手、营商环境推手”为定位,构建起覆盖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的标杆。通过数字化赋能、政策协同、生态共建,平台不仅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更以创新模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政策东风为支点,搭建政企协同新生态

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始终紧扣国家战略,将“服务中小企业”的初心与政策导向深度融合。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成都市双流区人大代表苏非提出:“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是打通政府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成为政策的放大器,也要成为企业需求的收集器。”

一是政策落地的“转化器”。依托“十六大平台、三大中心、九大系统”管理体系,平台将中央及地方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77项服务清单,涵盖政策申报、融资对接、法律咨询等16个大类。另外,协会建立的成都市青羊区“蓉易贷”金融服务中心,截至2024年底合作银行近30家,建立30个“蓉易贷”工作站点,已覆盖全区12个街道,2个产业功能区,累计获贷16706笔,贷款130亿元,平均贷款利率3.88%,低于成都市平均贷款利率。

二是区域协同的“连接者”。协会主办的“中国·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论坛”(现更名为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已连续举办十一届,联动云、贵、川、渝等西部省市,覆盖全国各城市,共同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西部论坛以“以进促稳 向‘新’而行——助推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发展”为主题,更秉持国际化理念,来自法国、塞浦路斯、爱尔兰、罗马尼亚、芬兰、葡萄牙、比利时、丹麦及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的欧盟企业代表团参会,以现场推介、洽谈交流等方式,共同展望中欧经贸深度融合新格局。

三是营商环境的“推手”。平台通过“服务专班+服务专员”制度,实现企业诉求“一站式响应”。双流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立园满园”,坚定不移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广连接强链接作用,让产业上下游潜在伙伴通过交流对接,达成深度合作。高新区肖家河街道企业服务工作站即是典型案例,其“以服促商、以策优商”理念,形成“中心站+园区站”线下服务网络,覆盖辖区2000余家企业,其中2024全年引进47家企业主体,市外资金引进1700万元,线上线下咨询对接服务约732次,收集企业诉求1139条,助力83家企业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协助受理科技人才政策申报项目75份。

从初创到转型的“陪伴式赋能”

一是初创期,降成本、解难题。针对初创企业,平台提供工商注册、创业辅导、低息贷款等支持。

二是成长期,强管理、拓市场。通过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成都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强大的整合能力,聚集专家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精品沙龙”“专精特新阶梯培育”等培训,年均覆盖超5000人次。

三是成熟期,促转型、链资源。针对成熟企业,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协同。成都市中小企业数字服务平台于2023年10月正式上线使用,从政策端口、创新端口、人才端口、企服端口、信息端口,来完成从政府到企业、平台到企业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全维升级。

四是转型期,防风险、谋创新。作为招商引资的通道,营商环境的展示平台,西部论坛与慈善年会每年吸引大量的专家、企业家等,构建了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交流平台,并引入智库资源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其后再通过“非哥下午茶”“周五回家聚”等日常品牌活动,精准触达,交流经验,头脑风暴,为各个企业家开拓思路,防风险谋创新。

目前,平台已服务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205户;开展专精特新公益培训活动72场,点对点培训84场,对接创新成果转化6项、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项目4项;更帮助企业对接获得融资贷款额度省级19626.8万,国家级112600万;提出管理咨询诊断解决方案数省级713项,国家级183项;帮助企业获得订单额度省级1567万,国家级1200万。

数字化赋能:探索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平台不断改革创新,从传统线下服务到智能线上转变,以数字化变革思维,创新打造“成都市中小企业数字服务平台”,努力探索自我数字化转型和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效机制”。

平台目前已集合全口径政策查询智能推送系统、多政策口径企业研发费管理系统、专精特新小巨人高质量发展赋能平台、人才管理系统、研发立项文书数智平台、企业职工培训教育平台、可视化全景地图、产业链招商系统等数字化工具。

2024年通过以上系统,分析企业申报数据,为近1000家优质企业出具政策匹配报告,帮助企业做好专精特新培育孵化工作。

成效与启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都样本”

政企协同,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避免“一刀切”政策。生态共建,整合协会、高校、企业资源,形成“服务链+产业链”双生态。数字先行,以低成本数字化工具普惠中小企业,破解“不敢转、不会转”难题。

2024年西部大会,邀请市级、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十多个省市的商协会会长、秘书长和1000余名企业家代表出席活动,成都经开区在大会期间吸引了10余个重点产业链中小企业项目落地。

2024年慈善年会,邀请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爱心企业、公益机构、社会爱心人士及媒体等600余人出席此次年会,通过大使推广、举牌捐赠、慈善拍卖等共筹集慈善资金276.5万元。

截至2024年,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10万家,促成融资超130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近300家。平台首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相继与青羊区、双流区、高新区、龙泉驿区各街道办建立服务合作关系,共服务39家街道及产业园区,本年度在青羊、双流、高新、龙泉驿区共完成招引新增企业749家。

未来展望:从“成都实践”到“全国示范”

苏非提出,未来协会将从“成都实践”到“全国示范”,主要围绕“三个聚焦”推进工作:

一是强化政企联通:构建“政社企联通平台”,通过宣讲会、线上专栏等实现政策闭环管理,提升触达率;设立“12345亲情在线”企业服务站,快速响应企业需求,促进政策优化。

二是升级企业服务:合作专业机构,运用AI、大数据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法律、金融等资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共建技术转化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三是赋能社会组织:发起“蓉社共建”行动,搭建跨行业交流平台;强化社会组织能力,通过培训、交流提升服务;实施“立园满园”行动,设“企业服务站”,构建五级联动机制,确保企业诉求高效解决。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