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18根路障隔离警示柱还静于民

——广州市海珠区两级人大代表推动占道回收废品综合整治纪事

■ 本报通讯员 邵丽婵 陶媛媛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大常委会沙园街道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开展“白蚬壳路段噪声和交通问题”专项调研活动,在区交警大队、区住建局、沙园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及环监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白蚬壳路段安装了18根路障隔离警示柱,清除了长期“赖”在白蚬壳路段的非法废品回收点,让噪声扰民、堵塞交通、污染环境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被噪声困扰的张大爷满脸笑容地说:“多亏了人大和代表们的努力,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存在5年的难题,现在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人也精神多了。”光大花园居民深深感动于人大代表大力推动政府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惑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向海珠区人大常委会沙园街道工委赠送一面锦旗。

居民诉苦

噪声难题成心头之患

“楼下这几辆车,发出的噪声从白天到晚上就没停过,我根本睡不好觉。我年纪大了,睡眠本来就浅,现在被折腾得精神恍惚。”2024年12月中旬,在一次人大代表进社区接待选民群众活动中,家住光大花园的张大爷满脸无奈,向驻联络站的人大代表倾诉着自己的烦心事,他迫切希望人大代表帮忙解决这个难题,让居民们重新拥有安静有序、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原来,在海珠区白蚬壳码头附近,一个无牌无证的流动废品回收点已“扎根”多年,近几年产生的噪声扰民、堵塞交通、污染环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住户。4辆大货车长期占道停放,每天木材切割声、废铁打砸声、废品装卸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附近学校的孩子因此无法专心学习,众多上班族不堪其扰……

迅速行动

多部门联合探寻对策

海珠区人大常委会沙园街道工委对居民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推进问题解决,力求尽快落实到位。街道职能部门与属地居委会迅速行动,及时了解情况,共同谋划破局之策。

以前,这个废品回收点经营者为了躲避执法,常常与执法人员“躲猫猫”,打“游击战”,让问题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死循环,使得这一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根治。为深入了解情况,1月6日,市、区人大代表联合行动,市人大代表戴蔷微,区人大代表林晓枫、王礼维、黎斌前往白蚬壳码头附近调查。大家看到,回收废品的4辆车就停靠在距离居民楼不到30米的地方,附近还有学校和幼儿园。现场因未及时整理而满地狼藉,废旧纸皮、泡沫塑料等杂物乱堆乱放,环境十分杂乱,安全堪忧。

代表们了解情况后,多次与回收点经营者沟通。该经营者认为,这里地段宽敞,方便作业,而且无需另付租金,虽然知道会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但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一直在此经营。代表们从情理法多个角度耐心劝导,希望他能依法经营,另找合法场地作业,还路于民、还静于民。市人大代表戴蔷微,区人大代表王礼维、黎斌认真向回收点经营者板反映居民渴望安静生活的心声,并深入分析占道经营、噪声扰民问题的危害。

多方协作

共绘整治“作战图”

今年1月以来,海珠区人大常委会沙园街道工委为了更好地解决“白蚬壳路段噪声和交通问题”难点,打出“组合拳”:开展“白蚬壳路段噪声和交通问题”专题接待日活动,进一步听取居民的声音、汇集大家的意见,让群众诉求成为整治工作的“指南针”;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区交警大队、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及环监所等单位实地调研,各方共同出力,协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代表们在调研中提出整治工作的建议:一是弄清道路产权,积极协调道路管理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因地制宜设置安装隔离桩,解决车辆违停问题;二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及时排查清理辖区内的垃圾死角和卫生黑点,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三是加强巡查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占道经营行为,防止问题反弹。

戴蔷微提出建议:街道城管执法队与交警部门应携手开展专项执法,对道路上长期停放的“僵尸车”坚决清理,对占用道路回收废品的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对扰乱交通秩序的不良现象强力整治,形成合力,恢复道路畅通,让社区重归安宁。

“静”界开启

为民之举暖人心

在各职能部门联动之下,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日,海珠区人大常委会沙园街道工委开展“白蚬壳路段噪声和交通问题”回头看专项活动,代表们在现场看到曾经废品随意堆放的地方已被围蔽起来,车辆乱停乱放的区域也安装了18根路障隔离警示柱。

如今漫步在白蚬壳码头附近,噪声扰民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学校周边的交通堵塞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

代表们表示,要持续强化巡查力度,巩固整治成效,适时组织“回头看”复查工作,防止问题“死灰复燃”。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